2019年,县民政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民政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和上级民政部门的决策部署,践行 “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明确工作职责,统筹安排部署,较好地完成各项目标任务。现将2019年工作总结及2020年工作打算报告如下。
一、2019年工作总结
(一)重点工作推进情况
1.服务大局工作成效明显。一是扎实做好安保维稳工作,多次与遇难、伤残学生家长、遇难、伤残民兵家长以及原老县城茅坝、新街等特殊群体代表见面对话,十九大和今年国庆期间无一人上访进京;二是建立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社会动员机制,确保无极端事件发生;三是全力参与全国卫生城市创建、儿童关爱保护保障示范县、全省敬老模范县创建、慢病示范区创建工作,严格按照要求完善资料,牵头做好相关工作;四是依托街道社区采取民主协商方式加强政策宣传引导,出台社会救助衔接政策,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2.基本民生保障更加有力。一是继续提高两保标准,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540元、350元每月。全年发放城镇低保30190人次,903.6899万元;农村低保74257人次,1819.1825万元;建卡贫困户低保兜底1830户3347人;二是特困供养人员水平不断提高。推动建立城乡统筹、政策衔接、运行规范、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切实维护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权益。农村特困累计救助7689人次,331.244万元,城市特困累计救助3926人次,260.732万元;发放城市特困人员照料护理费34万元,农村特困人员照料护理费64万元;三是临时救助机制不断健全。全面高效实施临时救助制度,不断细化政策措施健全主动发现机制,实现应救尽救、托底救助。城乡医疗累计救助281人次,救助资金66.4209万元。(2019年5月划转至医疗保障局);临时救助1024户3129人,救助金额200.0717万元。四是出台了《2019年社会救助工作意见》、《健全社会救助对象信息核对机制》、《社会保障对象信息暗访督查机制的通知》、《进一步深化扶贫领域“3+X”专项治理实施方案的通知》、《进一步深化城乡低保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开展社会救助专项整治,提升精准救助水平,发挥脱贫兜底保障作用,实现两线合一。
3.社会福利体系持续完善。一是加快推进养老服务转型升级。培训养老护理员和养老服务管理人员9人,专职消防人员10人,开展养老服务体系质量建设专项行动,对8家养老机构开展集中专项整治;二是福利政策不断拓展。发放高龄补贴5586人,215万元;全年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24200人次,218万元,重度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30800人次,190万元;定救436人次,17.44万元;青片河遗属补助80人次22.5万元;地震伤残学生特殊生活困难救助放162人次,26.24万元;绵阳市慈善总会.名仁肾病专项救助基金22人,1.27万元;三是积极争取慈善资金,助力脱贫攻坚。争取省级“福彩”资金为全县初升高解决助学金6人,1.8万元,为新入学大学生解决助学金6人,3万元,争取市级“福彩”资金为全县新入学大学生解决助学金37人,11.1万元;争取县财政资金资助新入学大学生27人,共5.4万元。
4.基层民主自治建设不断加强。一是完善社区建设治理体系,指导全县343个村(社区),基本完成红白理事会建立工作。二是完成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修订完善工作,推动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村(居)民自治章程规范化建设;三是配合县纪委、县委组织部开展基层自治组织“扫黑除恶”工作,建立了“四类人员”台账,对受到刑事处罚的村(居)委会成员,依法处理。开展换届选举“回头看”,建好台账,积极与政法、公安等部门搞好对接,及时更新上报数据,履行好民政职责;四是按照《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档案管理办法》和《四川省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实施方案》等相关要求,完成了地名普查资料的立卷归档工作,完成了国家级地名志编撰和上报工作; 五是督促指导尔玛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示范点的建设工作,配合永昌镇加强社区各项功能室建设,进一步提升社区服务能力和水平;六是继续推行社区货币工作,及时总结“尔玛泽古”推行以来所取得的经验,进一步抓好社区货币的完善提升工作;七是今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省推进新一轮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工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第一时间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副组长的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工作领导小组,6月安排组织、编制、民政等部门提前深入基层调研了解乡镇情况,同时聘请四川省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专家团队对北川乡镇进行了实地调研,充分论证和评估乡镇调整改革的科学性、必要性和可行性,结合调研情况,提出了我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的初步建议意见,经领导小组会议票决后形成我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的模拟方案报省市审定。继10月8日、10日省市召开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工作会后,我县于10月12日召开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工作会,此项工作正式启动。根据《行政区划管理条例》有关规定,我们按照全市统一安排于10月15日--11月13日,分别在北川政务网、北川电视台对《方案(草案)》进行了为期30天的公示期。在此期间通过广泛公开征求社会公众意见,共征集信息73条,其中电子邮箱3条,百度贴吧4条,乡镇54条,机关单位12条。领导小组办公室对相关问题作了正面宣传及解释工作,并对合并后乡镇命名等建议提交到专家论证会讨论决定8个涉改乡镇按要求分村召开了村(居)代表会议,征求意见的对象覆盖面广,包括当地干部、群众和退休干部、工商企业界、社会组织代表。县人大、县政协、县委组织部分别召开了规模适度的座谈会议,分类听取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离退休老干部的意见,充分论证、反复讨论,最终形成《关于坝底乡等8个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方案(草案)》。经县人民政府四届84次常务会审议通过、县人大四届26次常委会审议通过、县政协四届17次会议同意、县委四届112次常委会议审议通过。现正在完善资料,按程序上报。
5.新型社会组织创新发展。一是社会组织登记实现三证合一,新登记备案的社会组织5个,其中民办非企业单位1个,社会团体4个,全县现有社会组织165个;二是加强社会组织监管,年检150个、抽查20个。三是强化社会组织党建,举办社会组织党组织培训,正式成立党支部的3个,其余全部挂靠业务主管单位,开展党组织生活。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的11个。
6.专项社会事务管理规范有序。一是积极落实省委第九巡视组反馈问题整改,婚姻登记入驻政务服务中心,并按照三A级婚姻登记机关要求,开展婚姻登记标准化服务。发放婚姻登记便民小手册1000余份,发放了婚检宣传资料400余份,全年办理结婚登记1482对,离婚登记660对,补发婚姻登记证670对,共计办理2812对,婚姻登记合格率100%;二是大力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目前生态安葬累计16个草坪葬。加大殡葬改革力度,落实惠民殡葬政策,2019年符合惠民殡葬免除服务费条件的320人,48万元;三是落实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强化责任监督、心理疏导和情感抚慰,开展了“相伴成长”、“儿童幸福之家”、“那山成长营”、“儿童节走访慰问”等活动。按时发放孤儿生活保障金,累计发放988人次,82.86万元,办理收养登记6例。
7.全面从严治党迈向新阶段。一是坚定不移抓好思想政治建设。局党组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引导全体党员干部职工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二是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坚定不移抓好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集中学习研讨、对照党章、党规找差距、“五重守初心”主题党日活动,做到规定动作一丝不苟做好做到位,自选动作紧贴主题主线、符合工作实际。抓好各类巡视反馈问题整改,做到立行立改;三是加大扶贫领域和民政系统警示案例通报力度,加强干部职工作风建设。
(二)获奖情况
2019年,由于各项工作表现较为突出,我局被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四川省民政厅表彰为《全省民政系统先进集体》(川人社发〔2019〕15号)、被绵阳市民政局表彰为《全市民政工作绩效管理先进单位(绵民发〔2019〕3号)、被县委表彰为《财税工作先进单位》(北委发〔2019〕2号)、《向上争取先进单位》(北委发〔2019〕2号)、《2018年食品安全先进单位》(北委发〔2019〕10号)、《2018年全县综治维稳工作先进集体》(北委〔2019〕70号)、《2018年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北委办发〔2019〕108号)、《2018年信访工作先进集体》(北委办发〔2019〕127号)、被县人民政府表彰为《2018年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先进单位》(北府函〔2019〕67号)。
(三)特色亮点工作
1.健全社会保障机制。立足北川实际,进一步完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机制和特困供养人员护理、临时救助等救助政策,以“六个到位”助推以城乡低保为主的社会救助从分散、临时、单一的模式向归口、综合、统一的模式转变,整合资源,规范程序,全面提高社会救助整体水平,筑牢脱贫攻坚“最后一道屏障”。
2.城镇低保 “一卡通”率先发放成功。由县纪委监委牵头,县民政局提前谋划、主动作为,加强信息核对,密切配合人社、财政等部门,6月28日,率先通过社会保障卡“一卡通”成功发放全市第一笔惠民资金共计1680户、76.0012万元,实现11项惠民资金通过社保卡“一卡通”全额足月发放。
3.做好儿童关爱保护保障工作。建立了以政府主导,民政牵头,相关部门与社会组织参与的儿童关爱保护网络。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相继开展了“相伴成长”、“儿童幸福之家”、“那山成长营”活动,依托省民政干校对135名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进行能力提升培训,目前正在开展“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试点”和“百镇千村、助爱牵手”等儿童关爱保护项目,对全县136名留守困境儿童落实了“点亮微心愿、携手助奔康”北川-柯城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微心愿”征集工作,对全县符合条件的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从基本生活、教育、医疗康复等方面给予了政策落实和保障,达到全社会关爱保护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
二、工作中存在问题
(一)队伍建设不优。机构改革后,我局行政编制只有8个,因工作任务重,股室人员基本为事业单位人员。事业单位设置不优,无副科级岗位设置,不利于调动干部工作积极性。机关干部专业化能力有待调高,乡镇民政助理员队伍流动较大,不稳定。
(二)项目推进较慢。纳入省级重点项目的金船山公墓迁建项目虽已拿到省厅同意建设批复手续,但因用地调规、融资等耗时较长,导致项目进展缓慢。
(三)工作经费不足。民政局工作面宽、量大、范围广,资金来源主要是配套专项资金,日常工作经费不足。
三、2020年工作思路及计划
(一)着力构建统筹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一是加大对城乡低保户、特困人员、孤儿、重症患者等困难群体的救助力度,强化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两项制度的有效衔接,发挥民政兜底作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二是积极推进特困供养机构改革,力争实现失能半失能特因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50%。持续开展捐赠救助活动,着力构建多层次社会救助体系。
(二)着力完善残疾人福利补贴制度。一是全面落实贫困残疾人生活补贴、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二是计划组织实施“福康工程”等贫困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项目,优先为贫困家庭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和辅助器具适配服务。三是加大对残疾儿童的资助,对有长期照料护理需求的贫困重度残疾人,符合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条件的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将不符合救助供养条件的,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采用托养等方式提供照料护理服务。
(三)着力全面提升“为老、为小”服务水平。一是加强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建设。落实老年人权益保障,提高老年大学办学质量;二是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积极推动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工作,加大公办养老机构适老化床位改造力度、加强养老服务人才培训,开办养老人才、护理、消防等专班培训,提高养老护理水平;三是充分整合农村敬老院、日间照料中心、幸福园等资源,积极探索为老服务的新路径;四是推进北川羌族自治县老年养护院项目落地;五是充分发挥儿童督导员和儿童主任作用,加强对监护人的法治宣传、培训、监护监督和指导。提高孤儿及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生活救助标准,做好“明天计划”孤儿工作。认真开展好“百镇千村.助爱牵手”及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关爱保护保障项目工作;六是启动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示范县的创建工作。
(四)着力加快推进社会治理制度体系建设。一是学习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将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来抓。二是继续推广“三治协同共创和谐”社区治理服务创新工作,以尔玛社区货币为抓手,进一步提升我县社区治理服务创新能力和水平;三是在2020年3月底之前,指导乡镇完成2019年度“面对面”村(居)务公开工作;四是完成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的效果评估、总结、资料归档工作;五是启动新设乡镇行政区域界线勘定工作,重新修订《北川羌族自治县行政区划地图》。做好第四轮边界联检的外业监测和资料上报;六是做好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转化工作,按照国家、省、市二普办要求,抓紧推进各级地名图、录、典、志等释文的编撰和上报工作,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
(五)着力加强专项社会事务管理。一是巩固发展婚姻登记中心规范化建设成果,加强婚姻登记法律法规政策宣传、解释工作,倡导文明婚俗。开展好各项婚姻登记便民服务。履行婚姻登记最多跑一次服务、延时服务、预约服务等工作;二是制定殡葬改革实施方案,加快推进金船山公墓迁建项目建设,积极推进绿色殡葬、惠民殡葬;三是加强“一体化”平台的使用和管理,大力推动行政权力事项上网运行。
(六)着力推进社会组织建设。一是常态化开展社会组织抽查、年度报告、异常名录编制等工作,进一步加强社会组织监管和服务。二是探索社会组织监管、扶持部门联动机制,建立党建工作与社会组织业务工作全程嵌入机制,做好等级评估、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等工作,助力社会组织依法做大做强。
(七)着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招商引资工作要求,明确招商重点,广泛动员,多方开展招商对接,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八)着力全面提升民政能力建设。一是推进民政党风廉政和效能建设,狠抓安全生产工作,加强民政新闻宣传和民政舆情应对,全力推进民政标准化建设,打造一支顾大局、讲奉献、善作为、有朝气的民政队伍。二是利用机构改革契机,调整完善股室职能划分和岗位设置,加强内部交流,提升干部职工综合素质。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