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县乐兴镇文明村是笔者所在部门“双联”工作联系村,位于乐秀干道2.5公里处,境内山坝丘兼有,全村有8个组,397户1355人,耕地面积1472.6亩,田土1310亩,山坪塘33口,提灌站8处。村内主要产业为种植业与养殖业。种植业以传统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油菜,同时发展杂交水稻育种;养殖业以养猪、鸡、兔、鱼为主。
水稻制种是乐兴镇传统农业产业,也是原文明村村民收入的增长点。但是近几年来,乐兴镇现有的水稻制种业市场,基本处于供需均衡状态。在制种企业未调整生产格局和供种布局的情况下,水稻制种业发展已经饱和,无法继续增加文明村的村民人均纯收入。而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等作物的种植,依旧沿袭“深耕、深翻、大水、大肥”的传统耕作方式,无法有效的提高产量从而增加收入。同时,由于文明村境内山坝丘兼有,但是坝区和丘区的均是小块而零散的分布,使得坝区传统作物的大面积机械化、产业化种植无法实现,丘区也无法产业化引种与发展如猕猴桃等高附加值的丘区作物。养殖业方面,由于资金与技术等客观原因,村中养殖户绝大多数是小规模养殖,并不能带来大规模的收入增长。有1户养殖户承包了山地竹林,尝试发展生态“跑山鸡”养殖,由于养殖技术等客观原因,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规模较小。
由此可以看出,如果想进一步提高村民收入,文明村农业产业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今年,文明村引进了柴胡种植,目前试点种植了30余亩,尝试通过引进新兴产业进行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然而,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开展较晚,传统种植业产值下降导致经济增长速度下降,而新兴产业产值不足以弥补缺口,产业衔接不能顺利承接,村民收入增长速度大幅下降,产业断层非常明显。相较之下,乐兴镇八角、新光村等,由于积极引进红心猕猴桃种植业等新兴产业,较早的开始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从而在近两年传统制种业增长速度显著下降的情况下,以红心猕猴桃种植业的快速增长比较顺利的进行了产业衔接,村民收入持续增长。
因此,如果想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必然要注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在全面发展农村生产的基础上,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确保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而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确保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是必经途径。而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到提前规划,尽早起步。不能等待传统产业增长停滞,“倒逼”产业结构升级时,才开始规划、研究、讨论、实施。这样才能避免产业断层的出现,既能顺利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又能实现村民持续增收。 (郝纯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