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川农商银行工作的第五年,我愈发觉得,客户经理这个岗位,更像个“乡村管家”。我们的背包里装着贷款合同,也装着老乡的家长里短;我们的脚步丈量着村道的长度,更丈量着乡村振兴的温度。
刚接触信贷业务时,觉得客户经理的工作就是“完成任务”:完成存款指标、发放贷款、推广产品。但真正走进乡村才发现,那些表格上的数字,对应的是田垄里的收成、是灶台上的烟火、是屋檐下的牵挂。
农村的金融需求,藏在最日常的生活里。老人存钱是为孙子的学费,种植户借钱是为下一季的种子,返乡的年轻人贷款是想把家乡的特产卖出山。这些需求不会写在表上,却真实地生长在土地里。于是,我开始学会慢下来——不急着问“需要什么服务”,而是先问问田里的庄稼长得怎么样,了解院里的鸡又下了多少蛋,看看他们的手是不是还沾着泥土。
这种转变,让我逐渐明白:客户经理的“根”不在银行网点,而在村头的树下、在晒谷场的石磨边、在农家的火塘旁。只有把自己活成“半个村里人”,才能真正读懂农户的需求。
用“笨功夫”换“真信任”的服务哲学
农村金融难,难在“信息不对称”。农户们不熟悉金融产品,担心手续麻烦;我们不了解实际经营情况,不敢轻易放贷。但破解难题的钥匙,不在文件制度里,而是在乡间小路和泥土里。
现在的农村,年轻人大多外出,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孩子。他们不懂手机银行,不会填表格,甚至对“信用”二字将信将疑。于是,我们“上门服务”,带着资料走山路,教老人用手机查余额,看似琐碎的小事情,却像种子一样在客户心里发芽。当他们发现农商行的人不是来“收钱”的,而是来“帮忙”的,信任便慢慢建立起来。这种信任,比任何业绩都珍贵——它是老乡递来的一杯热水,是路过时的一句“吃了没”,是把攒了一辈子的积蓄放心交给我们时的信任眼神。
与乡村共成长的责任担当
乡村振兴不是口号,而是看得见的改变:土地流转后的大棚连成片,山货通过电商卖到了城里,返乡的年轻人盖起了新房。而我们,有幸成为这些变化的见证者、参与者。
记得有次去村里,看到去年贷了款的种植户正带着村民收药材,他笑着说:“今年收成好,明年还想再贷点,把旁边的荒地也种上。”那一刻,我懂了:我们的每一笔贷款,都是在给乡村的未来“投资”。老乡们用勤劳的双手把钱“盘活”了,又反哺给土地、给产业,形成良性循环。
这种双向的成长,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服务”的意义。我们不仅是金融服务的提供者,更是乡村发展的“催化剂”——用资金激活产业,用知识填补信息差,用真诚搭建信任桥。而老乡们的每一份努力、每一次进步,也在滋养着我们的服务:他们教会我们如何更接地气,如何更懂需求,如何把金融的“专业”变成“家常”。
扎根乡土,守望生长
未来的路还长,但我知道,只要我们始终把脚印刻在泥土,把心贴近老乡,就能让金融活水真正浇灌出乡村振兴的花朵。毕竟,老乡们的日子过好了,我们的工作才有意义;乡村的土地肥沃了,我们的坚守才更有力量。(北川农商银行 徐冬)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