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阔大道、珍贵树木、大型广场;人工湖、人造景、大草坪……记者近日在多地采访发现,生态城市建设成为不少地方的发展战略,但为“视觉效果”而盲目建设、功利发展的问题很突出,集中表现为“广场热”“草坪热”“水景热”等,比如,不顾缺水的情况大建人造水景,热衷点亮工程、造大广场,形成不必要的浪费,也背离生态城市建设的初衷。(1月15日《人民日报》)
错位的政绩观是导致畸形城市生态建设的导火索,是“唯GDP论英雄”政绩观的翻版。对于那些急于证明自己政绩的官员来说,生态城市是必不可少的发展战略,于是乎各种“生态城”、“宜居城”、“山水田园都市”“绿色城市”都成为了响亮的口号,正是长期以来官员的考核遴选机制以及错误的政绩观导致了城市生态建设中的功利化、短视化现象,在检验评价领导干部的政绩的评价标准中,“面子工程”、“政绩工程”往往又影响了领导干部的思想,造成领导干部沉不下心去规划城市建设。“生态建设”的真正含义被扭曲,不过是打着生态旗号挣表现,弄出那些象征“生态城市”的表象,比如草坪、水景、广场、树木,我们也的确是看到了生态,但是都加了“人工”两个字,官员一旦得到升迁,逐渐营造起来的良好生态就成了城市弃婴,留给下任培育,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则归于停滞。
生态为城市发展服务,而城市的生态宜居关乎百姓的幸福感,但充斥眼球的大尺度的道路系统、超大广场、超大面积的水体、不切实际的绿地率,以及远离使用人群的超大文化设施综合体,罔顾了服务对象的感受,属于典型的面子工程、政绩工程。一些地方领导干部片面追求所谓的“生态”,忽视民生问题的解决。目前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一种脱离群众、贪大求洋、违背自然规律的错误观念与行为。在西北某些相对缺水的县区,建设人造水景受到推崇,甚至人工打造高几十米甚至上百米的喷泉;在平原地区,一些地方在城市中心建设很大的城市主题广场,并配以代表城市标志或当地历史名人的大型雕塑,以及LED灯光设备;在山区,有些地方依山建造广场。实质上是误读和曲解了生态城市理念,对生态城市内涵认识不清,是一种“伪生态建设”。
从短期来看,这种畸形的生态建设不会显现出什么问题,但是那些表象的东西毕竟是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时间一长,各种问题就出来了,一旦东屋易主,烂摊子势必留给后来人,这种“伪生态”建设的循环往复,貌似还城市一片暂时的美好,但在城市发展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则触目惊心,如今横扫华夏南北的“雾霾天”掩饰了城市的表象,但各种建筑垃圾污染、砍树植草坪所产生的聚热效应等都是在为“雾霾爆表”造势,正成为城市荒漠化的另类解读。城市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南辕北辙,终归使之陷入毫无个性、规划混乱的泥潭。
急功近利,做表面文章,不按客观规律办事,是很多官员的通病,城市建设不是随意摆布的小姑娘,需要做出科学的统筹规划,不然只会接受大自然的惩罚,贻误百姓。
(宫彐晴)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