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扇窗外的农田,有我从农村走出来的脚印
人物简介:王京,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著名诗人、作家。出生于四川省江油市六合乡下坡炉小山村,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自由写作,当过机关干部、新闻记者,先后居于江油、成都、绵阳等城市。
岁月是缤纷的花朵,绽放在不同的空间里,透明的窗子似乎成了一把锁,将这些记忆,好的,坏的,全部封存。不过,一定会有这样的一天,记忆中的苦夹杂着岁月,变了味道之后再度与你相遇,而此时,你大概正在落地窗前,端着杯子,欣赏着眼前的街景。
“第一次能够安稳地住进楼房,站在窗前观赏,是在我30岁的时候。虽然当时一眼望去,看到的还是一片农田和果树,我依然为踏入城市这片土地而兴奋不已。”这是46岁的王京对那个“七年居所”的第一印象,时隔多年,依旧清晰。
还和以前一样,王京喜欢站在窗前凝视。不同的是,眼前这扇大气的落地窗外林立着的已是密密麻麻的高楼,与乡村生活再无半点联系。这样的景致恐怕是很多城市人早已厌倦了的,而对于王京,它却有着自己的光彩,灵动非常,惹人迷恋。“12楼,不是很高,但也足够让我居高临下,将市中心的热闹景致尽收眼底了,这对我来说,也算是一种豪迈之感了。”这套地处绵阳市中心的高档电梯公寓是王京现在的家,用王京的话来讲,70多平方米的空间虽然不算很大,但是对于他这个从川西北的农村走出来的孩子来说,已经是很大的成功了。
“70年代,中国农村的贫困是你无法想象到的。”王京回忆着自己17岁之前在乡下老家的生活和那个土木结构的老房子时不由自主地说。“小时候,我是个很敏感、很胆怯的孩子。我最怕下雨天。每次下雨,透过窗子,我都会看到那密实的雨冲刷着土地,也会想象,雨水是怎样狠狠地冲刷着自家墙壁的。我总担心那用土垒起的房子会被雨水冲垮。”停顿了一下,王京不无肯定地告诉记者:“在漏水的房子里,我开始对这样的生活苦恼。”
茂密的树林、门前的小河、赤足走在乡间小路上的乡亲、疲倦的耕牛和身后的农人,这些构成了王京对老家的全部回忆。多年以后王京也会偶尔想起那片宁静和那段时光,但在当时,那种穷苦的确让他很想逃离。
“我是我们那个村子里,唯一一个到了初中以后还在念书的孩子。”所以王京拥有了外出求学的资格,也有了在那个“七年居所”里成家立业的资本。“到现在,我还很感激我的母亲。我的学费都是母亲上山挖野菜、砍柴卖来的钱。我家母鸡下的蛋,每凑够10个,母亲就会拿出去卖,从来舍不得吃。”这些,足够成为王京每天在煤油灯下苦熬的动力。
“可能因为我经历了那样的日子,所以当我第一次住进江油市城郊的一幢多层砖瓦结构的楼房里时,才会有着当时的心境。”大学毕业之后,王京从那个叫作六合乡的地方出来,短暂地住过一些地方之后,终于有了第一个“城里”的家,这也就是那处他心心念念,称之为“七年居所”的房子。“当时,我拿到钥匙,进入房间的第一件事儿就是跑到窗前。我迫切地想知道窗外会有与原来怎样不同的风光。”那一刻,是王京永远都不会忘的,“我看到的是大片的农田、成荫的果树,远处还有鲜亮的砖瓦楼房。虽然它在别人看来,和农村没什么两样,但对我来说,那里却是那么开阔,让我心旷神怡,让我不再害怕。这是我从农村走向城市生活的第一站,在一个那么喧哗的城市里能出现这样宁静的居所,感觉像是世外桃源。”
王京口中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完美。拿到今天,你甚至会觉得它相当简陋。四十多平方米的一居室,因为有了妻子和孩子的加入变得拥挤。卫生间也都是设在外面,几家邻居共用一个。“不过我到现在都还很怀念那时的生活,每天能在宽敞的阳台里看书、码字,还可以随时抬眼望望窗外的农田,向骑着自行车来往的熟人招手问好。下雨了,不但不用担心房子会被水冲垮,还能忙里偷闲,趴在窗前欣赏雨景。做着喜欢的编辑工作,拿着不高但是稳定的工资,感觉一切都按部就班,一切都充满希望。后来还谈了恋爱,结婚生子。我的心情也不像在老家那会儿那么焦灼和急切。我终于可以慢下来,专注地生活了。”这样的景致和心情陪伴了王京七年,成为他闯荡的人生中,难得稳定的一段时光。
“我终于看到了和当年的树一样茂密的高楼。”王京端着茶杯,突然停步在落地窗前。他看着外面笑笑说,“当然,在我眼里,这些高楼依旧很美。但我总还是会记起那扇窗外的农田和果树。”毕竟,他是在那里成了梦寐以求的自己:一个城里人,一个作家,一个丈夫和一个父亲。(原载2015年3月15日《乐居周刊 》 记者 王小轩)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