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简称“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在信息时代,落实“四个全面”战略,需要党政领导干部树立“信息化思维”。那么,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应如何理解和树立“信息化思维”呢?
“信息化思维”与“互联网思维”的区别和联系
“互联网思维”是指在互联网时代,企业负责人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包括用户思维、简约思维、极致思维、迭代思维、流量思维、社会化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和跨界思维等。“互联网思维”是一种商业模式创新的思维,如苹果的应用商店、小米的粉丝经济、360的免费策略。
“信息化思维”是指政府官员从信息采集、传输、管理、利用等信息化层面对行政管理、公共服务、经济发展等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信息化不只是一种技术手段,还可以促进行政方式变革,实现传统行政方式无法实现的效果。例如,通过数据比对发现监管漏洞,减少开业了不办税、老人死了家属继续领养老金等现象。通过婚姻信息全国联网来杜绝重婚。通过推进产业信息化、发展电子商务等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互联网思维”起源于商界,即企业用互联网来进行商业模式创新。而笔者倡导的“信息化思维”,主要针对党政领导干部,希望他们借此可以自觉地把信息化融入具体的履职工作中,提升履职能力。
信息化的内涵要大于互联网。互联网是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在互联网时代,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技术应用是信息化的主流应用。政府部门、企业的许多信息系统是网络版的。有些电子政务系统已经实现了全国联网。因此,信息化思维的内涵比互联网思维大。
需要指出的是,“互联网思维”并不限于商业人士,政府官员也需要“互联网思维”,特别是部委领导和地方党政一把手。例如,部委要推进电子政务系统全国联网,实现某一行业管理“全国一盘棋”。地方政府要推进横向的跨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升地方治理能力。同样道理,信息化思维也不限于政府官员,商业人士也需要信息化思维。例如,企业负责人要充分认识信息化的商业价值,思考如何利用信息化来弥补管理短板、降低生产经营成本、突破“天花板”等。
时代在变,政府官员的思想观念也要跟着转变。在信息社会,电子政务是政府部门开展行政管理、提供公共服务的常规方式,电子党务是提升党建水平的重要举措。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信息化的政治价值,自觉树立信息化思维,进一步提升履职能力。
落实“四个全面”需要领导干部树立信息化思维
信息是行政管理的基础。党政部门的日常工作就是收集、处理、发布各种各样的信息。各类公文就是典型的行政信息。党政领导干部在履职过程中依赖信息。例如,了解分管部门工作情况需要信息,进行科学决策需要信息。在某种意义上,行政管理就是行政信息采集、处理和发布的过程。
树立信息化思维,可以提高有关部门的市场监管能力。在简政放权的情况下,如何提高事中、事后监管能力,是许多具有市场监管职能的政府部门面临的共同问题。传统的做法是采用人海战术、运动式执法,虽然短时间内效果非常明显,但之后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又开始泛滥。有关政府部门要履行好市场监管职能,首先要了解本部门的监管对象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