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管理向服务转变 服务向民生倾斜


我市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新路径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3-09-02  发稿编辑:景秀丽

今年以来,我市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推动管理向服务转变,服务向民生倾斜,切实提高服务民生的本领,通过不断提高服务水平赢得了群众良好的口碑,有力地维护了和谐稳定的良好发展大局。在日前由省统计局对全省181个县市区社情民意调查中,我市群众对平安绵阳建设的满意综合评价指数高达82.68,居全省第一。

随着绵阳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征地拆迁、涉灾涉诉、劳资纠纷带来大量社会矛盾,社区和农村成为社会矛盾的始发地和交汇点。面对群众日益多元化的诉求,我市坚持从执政理念转变入手,注重运用经济、行政等手段综合管理,党和政府由过去的“包打天下”,转变成为注重运用社会力量的“公众参与”,有效地实现了从传统的“整治命令”思维到“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转变。

市委书记、市长亲自牵头挂帅,先后启动实施了“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示范城”建设、“千名干部进社区”活动、“党员干部进农村”、“挂包帮”等一系列活动,创新志愿者服务管理,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等困难群众的扶持关爱活动。注重网络平台的运用,搭建起了书记、市长信箱网络平台,探索“网络问政”向“网络理政”有效转变,一大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和矛盾得到了及时有效化解。

社情民意“零盲点”、社区服务“零距离”……由涪城区绵州社区探索的“五零工作法”,曾一度成为全国全省学习推广的宝贵经验。今年以来,我市紧紧围绕维护群众利益这一核心,以深化“平安绵阳”建设为载体,通过不断完善大社保、大救助体系和“大调解”组织网络,不断拓展社情民意表达渠道,把社会管理服务触角延伸到“最末梢”,把社区打造成为居民和谐相处的“幸福港湾”,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拉近。

与此同时,我市还坚持把群众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经济发展“做加法”,民生改善“做减法”,大力实施民生工程,一大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得到了及时有效化解,广大群众充分享受到了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

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市已投入49.5123亿元用于民生改善,加快实施就业促进、扶贫解困等十大类189项民生工程,占年初计划投入总量的57.27%。在城市,先后投入16.4亿元用于市政建设,资金投入总量超过去年全年总和,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市民生活工作环境不断改善。在农村,累计完成农民培训86.6万人次,新建沼气池7343口,一大批高标准农田、村道工程建设正快速推进。通过加大就业帮扶和社会保障,符合享受低保的城乡困难群众实现应保尽保。如今的绵阳,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魏星奎)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