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组建街道区域化大工委和社区区域化大党委,集体报到定任务、协商定内容、认领定事项、评议定成效,成立监督委员会跟踪问效
城市社区、街道党组织如何解决“小马拉大车”问题,整合区域化资源抱团推进党建、服务群众?7月1日,市委出台《城市基层党建区域化“两委四定一监督”工作法》,全面组建街道区域化大党建工作委员会(大工委)和社区区域化大党建委员会(大党委),集体报到定任务、协商定内容、认领定事项、评议定成效,成立监督委员会跟踪问效,形成共同协商、出力、建设、监督的新格局,有效破解了当前城市基层党建面临的谁来做、怎么做、监督不到位等三大难题。这一做法在全省尚属首创。
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社区、街道辖区的人员构成越来越复杂,社会不和谐因素叠加,社区建设特别是党建区域化推进不平衡、难建难管更为突显。对此,我市在总结近些年实践社区党建成果的基础上,以街道、社区管辖区为单位,率先全省推行街道(社区)区域化大工委(大党委),变街道(社区)党组织单兵作战为区域内党组织抱团合力,让党员经常性深入社区服务,既是单位党员又是社区党员,既管单位事又管社区事。目前,这项工作已在城区全面开展。
谁来做?变求人来独唱为大家合唱。7月30日,游仙区涪江街道区域化大工委和东材社区等七个区域化大党委授牌,成为先行者。涪江街道党委书记兼大工委书记许怀东深有感触地说,大工委、大党委不是走形式,大工委、大党委分别由市委、区委组织部行文,有了协商的“尚方宝剑”。大工委主要是研究重大事情、推进重大工作、组织实施考核,大工委(大党委)书记原则上由街道(社区)一把手担任;委员采取席位制,任期3年,由辖区内大单位、联系帮扶大单位党组织负责人担任,其中涪江街道大工委有市级单位8个、区级单位6个;社区大党委主要研究本社区的重大事项,完成具体工作。
怎么做?全市推行“四定”机制,量化目标、任务、成效,防止流于形式。集体报到定任务,每3年一轮,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党员到驻地社区、联系帮扶社区党组织报到,共同研究解决服务社区、和谐发展的实际问题,组织党员志愿服务,结对帮扶困难群众;集体协商定内容,凡涉全局性重大工作,由大工(党)委充分协商、集体决定;集体认领定事项,细化已定项目,根据自身优势,公开认领,组团服务;集体评议定成效,对报到单位一年度一考核,民主测定等级,与评选党建先进、年度党政目标考核挂钩,逗硬奖惩。
怎么监督到位?社区成立了相当于“党内纪检组织”的工作监督委员会,委员从社区党员、报到单位党员中选举产生,监督研究重大工作,重大事项,年度考核,低保、补助发放,经费开支等事项。每年民主测评中,监督委员会书记、委员不满意票低于三分之二,会重新选人。“这是社区一种纪检监察组织,自身要过硬,监督才过硬,才会赢得社区居民的巴巴掌!”涪城区南山街道御营新村联合党委书记易德顺道出心声。(聂林 任小昌 实习记者 庄滨滨)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