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高温难耐,街头却有一景:身穿交通劝导服,佩戴志愿者袖章,手拿小红旗的志愿者,在城区各个路口、公交站台引导市民文明出行。
文明劝导,指出陋习,传递文明,志愿者的辛勤付出,对于提升城市文明,功莫大焉,理当为之报以掌声。与此同时,每个市民特别是被文明劝导员“提醒”的市民,也当扪心自问:像红灯停、绿灯行,不横穿马路,过街要走斑马线等基本出行规范,是小学生乃至幼儿园小朋友都知道的常识,作为一个成年人,还需要别人引导指正,是不是也该感到一种羞耻。
道理说了千遍了,文明城市建设,不是党委政府的事,不是哪一个群体哪一个人的事,谁也不能置身事外。可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在“抱膀子”当看客,为什么还有人在肆意践踏城市文明?是不知而为吗?非也。我市文明城市建设前前后后加起来已有十几年时间,应该说对什么是文明行为,什么是不文明行为,已无需饶舌。那么,问题出在哪?出在知之而为之。
交警部门的一项统计显示,自5月20日我市开展城区治理行人交通违法行为专项整治以来,截至目前,已对624起行人交通违法行为进行了处罚,主要是不按信号灯通行、过街不走人行道,以及翻越护栏等;已对443起非机动车交通违法进行了处罚,包括闯信号灯、逆行和占道行驶。
表面上看,这些不文明行为,不过是个别市民图方便、走捷径,但从根子看,还在个别市民的责任未到位。责任未到位,就是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总觉得文明城市建设与自己无关,甚至把文明劝导当作碍事。责任未到位,说到底,是因为看得不够长远。举个简单例子,近段时间,许多城市城管执法“状况”迭出,城管形象在网络上几被“污名化”。可是,一个现代城市,离得了城管吗?一个城市如果三天没城管,你可以设想又会是什么状况?恐怕某些站在道德高地指手画脚的人又会第一个“不答应”。再举个身边例子。几年前,市内公交车刚实行前后门上车、中门下车时,就有市民感觉不习惯,为此,公交司机没少受委屈。可今天为什么大家都习惯了呢?那是因为大家看到了,众人方便,于己也就方便。
城市文明需要劝导,但劝导不应成为一种常态。文明城市建设是众人之事,众人之事也必会带来“蝴蝶效应”。可以说,文明城市建设,可以直接影响到一个看来对此漠不关心的菜贩的营生。因此,当我们还需要志愿者引导文明出行,说明距离一个文明市民还有差距,知耻而后勇,当赶紧改正,自觉履行市民责任,为城市献上个人的正能量。(绵阳日报评论员)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