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绵阳科技城,随着体制机制创新逐步进入“深水区”,创新成果层出不穷。去年,科技城军民融合企业达到200家,产业覆盖300多个专业领域,实现产值1030亿元。今年1—4月,专利申请量达1265件、增长93.4%,授权量达1044件、增长133.6%!
部际协调小组第十次会议以来,特别是去年来,绵阳走科技立市、工业兴市发展路子,全力推动科技城体制机制创新,科技建设活力迸发。
充分发挥好科技城孵化、军民融合技术转移、军民两用技术交易的作用,科技城创新中心应运而生
去年7月12日,我市召开科技城建设工作专题工作会,决定建设绵阳国家科技城创新中心,发挥科技城孵化、军民融合技术转移、军民两用技术交易的作用。
去年底,在孵化中心办公的机关单位全部迁出,科技城创新中心就此亮相。随后,市委、市政府广发英雄帖,举全市之力邀请、引进科技型企业、科技型人才,来这里孵化、创业、发展。
从市内搬迁到创新中心,在凌洋科技总工程师李科看来,不仅是办公地点变更、减免租赁费用那么简单。“需要办理的工商税务手续、融资贷款、人才引进、科技成果交易等等,不出大楼,就可以全部解决。对我们小企业来说,这种变化是革命性的。”李科说。
李科的说法不假。一分钟速度、零距离融资、第一手交易——这就是《四川日报》评价的创新驱动的“绵阳效率”。
去年12月9日投入使用的创新中心,如今已有近百家各类孵化企业和服务机构入驻,真正发挥起科技城孵化中心的“孵化”功能。在对面不远处,总投资20亿元、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的创新中心二期也于去年底开工,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
从人才服务到专项资金,再到政策支持,科技城创新中心“一条龙”专业服务催生大批科技型企业
“通过这个平台招聘人才、管理人才,企业实现了轻装上阵。”入驻创新中心的思迅科技董事长张云海说。
在创新中心,市人才办和市人社局设置了科技人才服务平台,还进行人事外包、人才测评培训、职业生涯规划,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子女入学、配偶工作、就医等“一条龙”人力资源专业服务。
为推进全民创新创业,我市出台专门政策鼓励各类优秀人才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制定系统性政策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小微企业加快发展。
人才,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我市实施“千英百团”聚才计划,设立年度预算为1000万元的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建立人才优先发展试验区、院士(专家)工作站,规划建设创新人才生活园区,鼓励政产学研人才跨界兼职和双向流动。今年,百万年薪面向海内外招聘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引进包括“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在内的各类高级创新创业人才75人。
创新驱动产业发展。去年,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2家、达到119家,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230家、达到1200家;今年1—4月,新增小微企业1400户、达到3.36万户。
发挥科技优势,突出创新驱动,一套“组合拳”将科技资源转化为生产力,提升了科技城的创新能力
建海纳百川的创新平台,把富集的科技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科技城建设的要义所在。问题是,破解难题的能力如何取得更大的突破?
科研院所多、实力强、技术先进,这是绵阳的市情,也是优势。有实力的企业多,他们拥有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成熟的市场营销网络,这也是绵阳的市情和优势。
科技城建设,绵阳迫切需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发展制高点。关键是要发挥绵阳的科技资源优势,突出创新驱动,将科技资源转化为生产力。
为了推动军民融合促进创新成果转化,我市从政策和制度上开设“绿色通道”:对军民融合项目从立项、用地审批、税费减免等方面进行扶持,以此来推动院企所的深度合作,促进成果转化。
为加强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我市设立了科技城工业技术研究院和国家新能源新材料技术研发中心,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成熟的技术方案。
创新,需要协作。我市加速构建党政主导、企业主体、院所参与、市场导向、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一年多时间,新成立四川空管系统、智能电视等5个新兴产业联盟和绵阳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一套“组合拳”提升了科技城的创新能力。创新驱动、军民融合,科技城建设激情迸发。(葛永坤)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