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月,全市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同比增长93.4%和133.6%。
去年,全市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增长45.7%和27.5%;R&D占GDP比重达到5.5%、高出全省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以上,在全国名列前茅;科技进步综合水平指数达到61.3%,新产品产值率达54%。
科技创新能力,是衡量绵阳国家科技城建设成就的重要标志之一。专利申请量、授权量指标的节节攀升,R&D占GDP比重的扩大,说明绵阳国家科技城在“五地”建设目标上迈出了可贵一步。
把绵阳国家科技城建设成为科技创新策源地、军民融合示范地、创新人才汇集地、科技成果集散地和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地,是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绵阳国家科技城建设部际协调小组第十次会议上作出的重要指示。“五地”建设目标的提出,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中,都进一步回答了绵阳国家科技城建设“向何处去”的重大命题,进一步丰富了绵阳国家科技城建设的认识,进一步理清了绵阳国家科技城建设的思路。
不以理论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建设中国唯一的科技城,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伴随绵阳国家科技城建设的十余年,也是基本理论问题不断厘清的过程。近年来,我们先后在“绵阳国家科技城是什么、绵阳国家科技城干什么、怎样建设绵阳国家科技城”等系列基本问题上进行了不断探索,取得了不少有关绵阳国家科技城建设的新共识。“五地”建设目标,以绵阳国家科技城为原点,从五个维度,共同构筑起了绵阳国家科技城未来发展总体框架,如同一个扇面,展示了绵阳国家科技城建设的美好前景,指明了绵阳国家科技城建设的奋斗方向,极大地提振了我们建设绵阳国家科技城的信心和决心。
目标引领未来,方向决定出路。绵阳国家科技城建设部际协调小组第十次会议以来,以“五地”建设目标为指引,我市对绵阳国家科技城建设思路进行了反思和重构。制定了“五地”建设责任分工表,明确了目标任务、进度要求、工作机制、责任单位,并把“五地”目标细化成具体项目,从加快军民融合步伐、完善自主创新体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深化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多措并举,推动绵阳国家科技城建设。截至2012年,绵阳国家科技城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36亿元、工业增加值47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668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5.5倍、6倍和6.6倍,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加速国防科研院所成果转化、实现军民融合发展的成功之路。
今年,省委、省政府要求,绵阳要在全省新一轮发展中走在前列,在全省实践多点多极发展战略中率先实现次级突破。当灾后重建的政策红利释放殆尽,当“外援式增长”的优势不复存在,如何走在前列,怎样率先突破?出路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抓手在加快绵阳国家科技城建设。
展望未来,我们必须继续坚持以“五地”建设目标为指引,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五地”建设,强化自主创新,加快建设科技创新策源地;强化军民融合,加快建设军民融合示范地;强化成果转化,加快建设科技成果集散地;强化人才培养,加快建设创新人才汇聚地;强化要素集聚,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地,在“五地”建设目标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以“五大支柱”擎起绵阳国家科技城腾飞之梦。(绵阳日报评论员)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