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是汶川大地震5周年,五年过去了,地震灾区现在的建设情况怎么样了呢?
5月13日,省统计局发布通报称,2012年,汶川地震39个重灾县实现GDP翻番,总量为4331.9亿元,是震前2007年的2倍,人均GDP也由2007年的13334元提高到2012年的27427元。其中,10个极重灾县实现GDP1015.9亿元,是2008年的2.01倍,人均GDP由2008年的14289元提高到2012年的29347元。 数据显示,2009年~2012年,39个重灾县经济年均增长15.0%,比四川省平均增速高0.7个百分点;10个极重灾县经济年均增长16.6%,比四川省平均增速高2.3个百分点。与此同时,2012年,39个重灾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16元,比2008年增长78.2%,年均增长15.5%,比四川省平均增速高2.9个百分点;其中10个极重灾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8.1%。
五年了。
担架上的“敬礼娃娃”郎铮长高了不止一头。“可乐男孩”杨彬成了一家汽车美容店老板。地震中截肢求生的刘岗均,担任着绵竹市汉旺镇青红社工中心副主任,家中开设的便民超市,名叫“梦想起飞”。那些在大地颤栗中出生的娃娃们,已经走进幼儿园,开始演练防震逃生。北川中学“夹缝”男孩廖波,拄着双拐到广州、成都、北京,一站一站地寻找那些救过他的好心人;江油武都镇农民书写512副感恩春联送往河南。用“辽宁广场”、“中原爱心小区”、“豫江大堤”、“达州大道”来标记援建工程,用“鲁川”、“震生”、“辽安”为新生的孩子取名。这是把人间真情镌刻在大地上、记录在心底里。
五年了。
这一人类抗击特大灾害、重建美好家园的恢宏篇章,见证了不屈中国的坚强砥柱、制度优势的不竭力量,彰显了“中国精神”的强大动力。破碎的山河重新变得秀美,遭遇苦难的人们也已绽放笑颜。忆当初,铭记来时路。如今的我们坚强并快乐的活着!
科技城绵阳生机勃勃
五年前,八级强震重创绵阳,灾区山河破碎,数万生灵惨遭涂炭。五年中,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在山东、辽宁、河南、河北等对口援建省市大力支持下,英雄的绵阳人民坚强奋起、感恩奋进,从废墟走向新生,从悲壮走向豪迈,走过了极其艰难、极不平凡的光辉历程,谱写了感天动地、气壮山河、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创造了抗震救灾、灾后重建和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人间奇迹。
五年来,绵阳危中寻机、化危为机,特别是紧紧抓住工业这个实体经济之主体,启动了投资数百亿的川渝中烟绵阳分厂灾后异地重建、长虹PDP、九洲软件园、攀长钢万吨钛材、华晨汽车南方基地、大众奥迪EA888发动机缸体、浪潮集团西南“云计算”中心、芯联芯光通信产业园等一大批“打基础、利长远、增后劲”的重大项目。全市“一县一园区、一园区一主业”的格局形成,百亿级产业园区达3个,作为全省第三个500亿级产业园区的高新区正向着“千亿园区”昂首迈进。
此间,以创新驱动作为指引,绵阳,这座曾经孕育了“两弹一星”和享有“西部硅谷”的城市,依托中国科技城这一特殊品牌,加速推进绵阳国家科技城建设:从开建绵阳国家科技城创新中心,到在全省市州首家组建工业技术研究院与年薪百万面向全球招聘院长;从新成立四川空管系统、智能电视等6个战略性新型产业联盟到与中关村建立常态化交流合作机制及其与清华、北大共建人才孵化基地;从市财政列支2000万元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风险池,到设立年度1000万元的专利资助与奖励专项资金和总额3亿元的科技成果转化担保资金,以建设我国西部乃至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军民融合示范地、创新人才汇聚地、科技成果集散地、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地”为指引,在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城市上,绵阳一路探索,奋力前行。
就是以这一“不闪火”、“不输劲”、“不畏难”的精神,五年来,绵阳“变压力为动力,视重建为机遇,变坏事为好事”,全市GDP从2008年的743.2亿元,到2011年的首破千亿、达到1189.1亿元,再到2012年的1346.4亿元,五年间将近整整翻一倍,划出了一道从原地起立到发展起跳、由起跳摸高到再生跨越的奋进轨迹。
然而,五载寒暑更替,五载秋去春来。灾难恍若昨日,灾区慨然巨变。如今,行进在绵阳这个昔日举国情牵的地震灾区,新场镇、新村庄拔地而起,新楼房、新民居鳞次栉比,新学校、新医院红旗飘飘,新企业、新园区动力澎湃。放眼望去,处处是一幅幅重生的画卷,家家都有一张张幸福的笑脸,人人都洋溢着跨越的豪情。昔日破碎的山河,如今生机一派。
涪城区:
“5·12”特大地震发生五年来,涪城区干部群众团结拼搏,各项事业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涪城已经站在新的起点上。
五年前“5·12”特大地震留下的创伤,在60万涪城儿女不畏前行、砥砺奋进下,早已转化为了巨大的发展动力。五年过去,涪城策马扬鞭,在全域发展中实现了全区发展由“原地起立”到“立地起跳”再到“不断摸高”的跨越发展。2012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12.6亿元,从地震当年开始,年均增长14%以上。工业经济园区实现历史突破,累计完成投资133亿元,建成总面积达11平方公里的四大园区。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8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全市率先突破万元大关。
2013年,涪城区把服务业第一次排到了工业前面,成为产业发展的第一重点。现代服务业将在涪城区未来产业格局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涪城区将加快金家林总部经济试验区的建设,力争完成投资30亿元,总部城、总部办公区和金融聚集区投入使用,更好地发挥总部基地对周边的带动作用。
作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的试点县,涪城区新农村建设起步早,基础好。通过统筹城乡规划,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农村积蓄着蓬勃的发展动力。要如何调动发展积极性,勃发内在动力?涪城区选择产业先导,以现代农业激活农村内在发展动力,从而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结合杨关产业带的发展经验,涪城区更加注重现代农业的规划,注重引导扶持特色产业连片发展,形成规模优势。在杨关产业带,一村一品,各具特色的种植业正逐渐驶上正轨。500亩香草园、2000亩葡萄园、600亩莲藕园、3500亩蔬菜基地、1700亩芦笋基地、2200亩花椒基地……规模化种植产业园点缀在广袤的大地上,形成一幅竞相盛开的群芳图。
灾后重建,使得涪城的教育、交通、城镇、文化事业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发展水平提前了15-20年,基础设施进一步向农村延伸,城乡一体的路网体系、现代通讯体系、安全饮用水体系和公共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之间的距离进一步缩小。“城乡群众生活同质化”在城乡统筹推进中逐步实现。
游仙区:
距离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整整五年。五年间,在游仙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奋进的游仙人穿越灾难、不畏前行,用历劫弥坚的精神、勤劳的双手谱写了一曲灾后跨越发展的崭新诗篇。
亿元以上企业,震前仅有14家,2012年达到50家,绵阳科技城光电产业园、电梯产业园、循环经济产业园、雅化工业园等现代化特色园区加快崛起;按照“串珠成线、合线连片、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思路,游仙将绵梓、胜忠沿线魏城、新桥、街子、忠兴等6个乡镇33个示范点作为“破发点”,74.5平方公里的新农村示范片已基本形成;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援助就业力度,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系列惠民举措,让群众真切感知到社会发展带来的实惠。
全区灾后重建项目754个,完成了超过建区10余年总和的投资建设。新建和维修加固农村住房10.3万户、城镇住房3.4万户、学校45所、医院31所、敬老院23所、村级组织活动场所245个,重建公路393.4公里、水利设施114个。初步形成“三环四纵”交通路网,全面实现乡镇通水泥路,基本实现村通水泥路,基本实现全域灌溉,群众生活生产条件显著改善。
2012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34.7亿元,是2008年的1.9倍;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81.2亿元、工业增加值52.4亿元,分别是2008年的2.5倍、2.4倍;全区财政总收入9亿元,是2008年的3.5倍;全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9.2亿元,是2008年的2.1倍;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9亿元,是2008年的1.9倍;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751元,比2008年增加9329元;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8931元,比2008年增加3675元。
江油市:
5年来,江油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大幅提升,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极大改善,经济提速加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以17%的速度增长,财政总收入平均每年以40%的速度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超过四川全省平均水平……
经过重建,江油城乡12万余户群众建成新居,113所学校,71个医疗卫生机构,125个民政福利设施等得到重建。如今,京昆(绵广)高速、宝成铁路纵贯南北,省道205线、302线在市区形成“十字”架构;在建的成绵乐城际铁路以江油为起点,四通八达的外围交通让江油轻松融入成绵乐经济圈。去年,江油投资1.3亿元加快乡镇道路联网建设,打通了断头路,一批泥结碎石路上档升级,一条接一条的乡村公路相继贯通,一张通畅顺达的路网在乡村之间形成,全面实现了“村村通”目标。江油坚持规划引领,按照“建设大基地、发展大产业、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的发展思路,在平原地区集中发展蔬菜,在丘陵地区集中发展优质粮油、生猪、獭兔,在山区集中发展林木、优质干果。全市基本形成了30万亩蔬菜、40万亩优质粮油、1000万只獭兔肉兔、100万头生猪、100万头能繁母猪、200万头仔猪、40万亩优质林果等特色产业基地,并依托种植、养殖产业基地,大力建设九岭蔬菜产业园、西屏獭兔产业园、新安生态农业公园等10个产业园区,成为江油农业产业发展的新亮点、新典范。
发展永不停歇,江油发展正当时。江油将大力推动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促进文化与旅游、文化与地方特色产品结合,包装、储备和实施一批文化产业项目,不断推进文化繁荣、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三台县:
“5·12”地震后,作为传统农业大县的三台抢抓机遇,立足县情,把灾后重建与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提升、民生改善和城镇化推进有机结合,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2012年,全县实现GDP188.87 亿元、同比增长12.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2.73 亿元、同比增长22.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53 元、同比增长17%,农民人均纯收入8189 元,同比增长14.1%。三台县工业税收2.08亿元,比上年增加0.38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30.9:38.3:30.8。省级工业园面积由4.8平方公里扩至44平方公里,“一园多区”工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三台投资3.4亿元完成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662个,自筹投资4.2亿元的马望公路(新渡口大桥)建成通车;交通基础建设完成投资3.8亿元,改造和新建县乡村公路近400公里,村通水泥路达84%。与长虹集团合作开发的城北新区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6亿元。三台完成民生工程总投资12.7亿元,新建保障性住房2318套,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2145户、234万元;实施特困群众医疗救助2.1万人次。至2012年,三台已连续两届获得 “四川省文明城市”、“全国文明县城”光荣称号。
梓潼县:
“五谷皆宜之乡,林蚕丰茂之里”的梓潼,经历了凤凰涅槃后牢固树立“发展为先、富民为要、生态为重、民生为本”发展理念,大力实施“产业强县、开放活县、两化互动、城乡相融”发展战略,狠抓项目建设,切实夯实经济发展基础;狠抓产业发展,大力促进产业上档升级;狠抓统筹发展,全面提升城市整体水平;狠抓民生改善,积极营造良好人居环境;狠抓党的建设,努力开创党务工作新局面。
2012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81亿元,同比增长12.3%;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8.8亿元,增长19.8%;实现农业总产值34.59亿元,增长4.3%;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2亿元,增长47%;实现财政总收入5亿元,增长24.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3.57亿元,增长1.8%;三次产业结构比由上年的31.1:45.2:23.7调整为31.04:45.46:23.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105元,增加1327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8830元,增长16.8%。
2013年一季度,全县实现GDP17.9亿元,同比增长9.7%;农业总产值5.31亿元,增长3.5%;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688元,增长12.7%;城镇居民可支配现金收入6806元,增长9.1%。1至4月,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3.52亿元,同比增长18.1%;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98亿元,增长42.5%;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4亿元,增长4%;实现财政总收入1.93亿元,增长23.7%。
盐亭县:
近年来,盐亭始终坚持生态打底,着力构建以新型工业为支撑,生态农业为基础,生态城镇、生态旅游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生态产业体系,引领经济大转型。
当前,盐亭三次产业结构比由41:31:28优化为36.4:37.5:26.1,二产比重首次超过一产!工业化率更是由19.6%提高到24.2%!全县亿元以上项目2011年仅8个,现在达到27个!
2013年1-4月,盐亭县财政收入完成5.03亿元,较上年增长57%,完成全年总任务7亿元的71.98%,提前一个月并超额实现时间、任务双过半。
2012年4月1日起,盐亭县主城区开始实行全面“禁摩”,成为川内第一个在城区实行全面“禁摩”的县级城市。
与此相呼应,盐亭将新开6条公交线路,增加18辆公交车。现已新开公交线路4条,并在入城口的各个摩托车停放点设立公交站点,8分钟一趟,1元跑整个城区,人们能直接搭乘公交进城。
平武县:
灾后的5年,是平武走出阴霾,重燃生活信念的5年,更是平武人民走出悲痛、走出灾难,迎来美好生活的5年。
5年来,在河北援建打下的坚实发展基础上,平武县委、县政府立足资源优势,科学审视县情后,充分发挥灾后重建成果效益,大力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发展壮大低碳工业和高效农业,切实改善和保障民生,走出了一条符合平武县情的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道路,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
全县总投资126.63亿元的525个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全面完工,3.2万户城乡居民住房维修加固按期完成,1.96万户农房、4123户城镇居民住房重建如期竣工入住,纳入重建规划的55所学校、33个卫生建设项目、8所敬老院、1所福利院、248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全部建成使用,建设和修复通乡通村道路860公里……
得益于河北省的倾情援建和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平武在高新区磨家镇建成“飞地”工业园区,园区占地3平方公里,围绕新材料、新能源和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进行产业招商,以发展“高、精、尖、新”产业为主。在规划中,工业园核心企业区占地面积2000亩,计划引进河北等地知名企业10—15家,实现年度工业产值35亿元;中小企业区规划占地1000亩,发展园区核心企业和周边园区的配套企业,以及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
为了提升入园企业的质量,工业园区为入园企业“设限”:入园企业,投资强度不得低于5000万元,总投资1亿元左右的“高、精、尖、新”中小企业最受欢迎。截至目前,园区累计完成投资5亿元,引进项目19个,建成投产1个,在建18个,协议引资22.78亿元,到位资金6.8亿元。预计到2016年,园区将引进各类企业50—60家,实现工业总产值50亿元,税收达到2亿元,园区将成为平武经济新的增长极。与此同步,南坝工业集中区、土城工业园区迅速成长,让平武工业发展优化布局的大战略成为现实。
到2016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42亿元,比2011年增长75.4%;人均GDP达到2.37万元,比2011年增长82.3%;地方财政总收入力争达到8—10亿元,在2011年的基础上增加2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60亿元,比2011年增长24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3亿元,比2011年增长222.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500元以上,比2011年增加797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6700元,比2011年增加1966元;城镇化率达到43%,在2011年基础上翻一番。豪迈跨越建全省山区经济强县,平武步履坚实,足音铿锵!
安县:
五年前安县一瞬间变成了“不安之县”。如今五年过去,全县经济飞速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震后五年,安县国民生产总值由震前的50.7亿元攀升到2012年底的84亿元,增长了1.67倍;工业总产值从震前的38.5亿元猛增到120亿元,增长了3.12倍;旅游总收入由6.38亿元增加到14.7亿元,增长了2.3倍;财政收入由2.86亿元增加到13.38亿元,增长了4.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247元增加到8742元(其中绵安新农村示范片内达到12441元,增长了2.9倍)……安县全县纳入重建规划的755个项目已全面完成;新建和维修加固城乡住房17.7万户,灾后城乡住房重建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新建保障性住房1346套;总投资3.1亿元统建5个安置小区2463套安置房,妥善安置征地拆迁农户;新建学校49所、医疗卫生机构25个、文化体育项目71个、敬老院和福利院22所、就业和社会保障项目65个;各类社会保险参保36.36万人次,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6%;新改建干线公路926公里、农村公路799公里、机耕道266公里;新建110KV以上变电站4个,投入1.34亿元新改建农网线路2435公里;森林覆盖率达46.86%……2012年,安县再次被国家授予“宜居宜业典范县”。
五年来,安县坚持以人为本,胜利完成了灾后重建;突出“两化”互动,产城一体,工业经济迈上了新台阶;突出产村相融,新村建设展现出新的风貌;突出生态旅游,第三产业开创出全新的局面;突出设施建设,基础保障能力得到全面加强;突出执政为民、管理创新,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北川县:
五年前的那场巨灾,将北川这座有着1400余年历史传承的老县城,瞬间夷为平地。五年过去了昔日破碎的山河,如今生机一派。
2012年,北川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震前的2.4倍、5.5倍和2倍;三次产业比重由2008年的33:32:35调整为2012年的25:42:33;这一年,北川接待游客220多万人,相当于全县人口的近10倍!
三年间,北川的灾后重建总投资达到283.54亿元;完成了29796户城乡居民住房维修加固、57060户城乡居民住房重建;重建了40所学校、33个卫生机构、44个计生机构、10个民政事业重建项目、31个县乡文化设施、23个乡(镇)办公用房和344个村(社区)活动场所建设;重建、改造道路1804.3公里,100%的乡镇、90%的建制村通水泥路或柏油路;整理复垦灾毁土地21万亩,治理地质灾害489处,恢复植被55万余亩,完成水土保持治理130平方公里;全面实现了“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生态有改善、经济有发展”。
如今,北川县委、县政府以大视野、大胸怀、大气魄推动发展大跨越。以羌文化、大禹文化、大爱文化为魂,以旅游为体,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北川已经由“灾区”变“景区”。2012年,北川共接待游客22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2.5亿元。
2013年5月9日,在北川新落成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正式免费向公众开放。在庄严的国歌声中,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首次在这座刚落成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上空升起,凝望着这面徐徐升起的国旗,那一刻,不少人眼眶噙满了泪水,是锥心疼痛地对离别亲人的深深思念、对罹难同胞的深深怀念;那一刻,不少人心中激越澎湃,是因为废墟之上,又重新点燃了新的希望,所有的苦难都凝聚成了一种前行的力量……
我们要铭记历史、展望未来,万众一心、砥砺奋进,满怀信心地走好“中国道路”,高扬凝心聚力的“中国精神”,汇聚不可战胜的“中国力量”,推动绵阳在全省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中一马当先、率先突破。我们捧出了一份重建的满意答卷答谢援建者: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不因循守旧的绵阳人,正凭着智慧以万丈豪情,不断创造着属于自己的奇迹。(本报综合)
羌山肃立,湔江静流。5月12日上午,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五周年之际,我市在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举行“5·12”汶川特大地震五周年祭奠活动。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吴靖平,市委书记罗强,市委副书记、市长林书成,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蒋仁富,市政协主席张世虎出席祭奠活动,向在地震灾害中不幸罹难的骨肉同胞和在抗震救灾、灾后重建中英勇献身的烈士表达深切思念。(曾晓伟/文 蒲滔/图)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