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双抢”(抢收、抢种)季节,秸秆焚烧又成焦点。缘于相隔不远的北方雾霾天气、公众热议的PM2.5时代、全国文明城市“升位保牌”等与环境相关的事件的勾连,今年的秸秆焚烧问题显得分外刺眼。
禁止秸秆焚烧,当务之急是“堵”,这没有问题。无论是“不着一把火、不冒一股烟”的决心,还是“一处火点问责村主任、两处火点问责乡镇长”的重拳,在当前都是必要的。问责,是转变干部作风的一剂良方,常能收立竿见影之效,“这一手”绝不能软。
只是,一本好经,要防止被歪嘴和尚念歪了。出台《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其本义,是督促干部切实负起责来。显然这个“责”,“堵”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疏”。
如何疏?回到基本的问题:农民为什么要焚烧秸秆?表面看,是为了赶时间、图方便,根子还在于秸秆不值钱,或者说值钱不多。秸秆不值钱或者说值钱不多,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农民单家独户不成规模,收拾、运输秸秆的成本太高,算不过账。
谁来帮农民算过这笔账?答案应是各级政府、各级干部。诚然,政府、干部“宣传”是一种责任,但光讲大道理还不够。各级政府、各级干部还应当身体力行、起而行之,切实负起“组织”的责任。具体说来:一是帮助改良收割机,便于秸秆收拾、运输;二是帮助联系秸秆回收、加工企业;三是组织引导农民成规模销售秸秆,降低单家独户的成本,让农民尝到甜头。要相信,广大农民朋友的心其实亮堂着呢,他们也是理性经济人,如果切实做到了上述几点,禁止秸秆焚烧不是没有可能。
当然,这也为广大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增添了“不少事”,不过,这何尝又不可以作为践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个练兵场?(绵阳日报评论员)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