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将至,我们怀着深深的感情,缅怀先烈,寄托我们的哀思;祭扫祖先,企盼先辈的安息……这是对优良传统的弘扬,也应成为传播文明新风的正能量。
然而,遗憾的是,每年清明前后,我们都能看到,在城区一些稍偏僻的路段,天还未黑,已聚集起不少市民在烧纸钱、冥物。火光过后,留下满城灰霾、遍地“黑堆”。这种祭祀方式,不仅和时代发展相悖,与绵阳文明城市的形象不符,且易引发火灾和污染环境……
事实上,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完全可以选择更好的方式寄托思念。比如,可以选择敬献鲜花、培植常青树、撰写追思留言等代替焚纸燃炮;可以选择集体公祭、家庭追思、网上祭奠、诗会祭悼等代替舟车劳顿……总之,形式可以多样,但总的原则应该是:文明、环保,不影响公众利益。
还应看到,对我市来说,当下提倡文明祭扫,还有一个特殊背景:经过16年不懈努力,我市终于在2011年荣获第三批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然而,在去年的文明程度指数测评中,绵阳的名次却掉在全国50个文明城市的倒数第四位,受到中央文明办的通报提醒。这意味着,如果今年测评再不能升位,全国文明城市的牌子就可能被摘了,这可比没有得这个荣誉更让人难堪,这又让曾为此筚路蓝缕的人们情何以堪?
痛定思痛,知耻后勇。最近一段时间来,越来越多的市民自发地参与到了文明城市“保牌升位”的保卫战中。“责任”,正成为绵阳大写的城市精神。目前,在城区大街小巷活跃着这样一群特殊的市民,尽管他们每个人的行为并不一样,但实质和目的却都相同,那就是用自己的些微言行推动城市文明,他们被称为“责任市民”。做责任市民,并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标准,而是每个市民立刻就可以去做的事。
显然,文明祭扫,是文明城市的题中之义。做责任市民,先从文明祭扫开始。(方发勇)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