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专家热议绵阳历史名城保护举措


保护历史文脉 守护精神家园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3-03-19  发稿编辑:景秀丽

如果说历史的发展轨迹是五线谱,那么历史文化名城便是跳跃在五线谱上的音符。作为今后绵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重要举措,《绵阳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贯彻落实工作稳步推进,一项项具体、行之有效的措施相继实行,我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事业正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社会各界对我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工作反响强烈。城市规划、历史文化研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各抒己见,热议该项工作,纷纷表示,这将有利于保护好绵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进一步优化环境,更好地留住绵阳的历史文化精髓,传承守护好人们宝贵的精神家园。

留存城市成长的记忆

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记录着城市变迁、兴衰以及演化的沧桑岁月,传承着一代代市民生活进化的历史文脉。

“开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需要,是传承城市历史的需要,是城市风貌建设的需要。”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韩华表示。

对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提出要注重历史文化街区内历史建筑、优秀近现代建筑和工业遗产建筑的保护,韩华表示,跃进路历史文化街区是目前我市工业遗产保存最为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空间发展、城市文化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载体,跃进路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改造,使老绵阳人在这里能找回曾经的记忆,使新绵阳人能感受到绵阳曾经的辉煌。“这是对城市历史文化开发性的保护,对居住环境的优化,对功能业态的调整升级,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将来这里会成为绵阳一个标志性的区域。”

守护精神文化的家园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食粮。我市在文明传承发展过程中,先后孕育了古巴蜀文化、三国文化、李白文化、“两弹一星”和国防军工文化、三线工业文明与当代科技文化,至今仍保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绵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城市历史的见证。”市文广新局局长马宗舜表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不仅对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还通过对文化资源的整合、合理利用、保护创新等开展功能置换,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促进城市文化创意和旅游产业发展,繁荣城市经济,展现城市特色。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加快实施意义重大,通过对市域、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的保护和改造,将极大地保护城市历史文化的珍贵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使得城市更加富有内涵,城市所承载的文化更加富有活力、竞争力。”历史文化研究学者李德书说。

保护文明发展的精华

绵阳中心城区范围内有4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4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片历史文化街区,2片历史风貌街区。为了对其进行科学有效地保护,我市采取挂牌认定历史建筑,划定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保护范围,划定地下文物埋藏区等举措,逐一开展有效保护。“文物是历史文化符号,有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具有极高的价值。”市文物管理局副局长唐光孝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加强对文物资源的保护,也是对历史文化资源、历史积淀的精华进行保护。”

唐光孝表示:“规划中提出的挂牌认定历史建筑,划定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保护范围,划定地下文物埋藏区等措施,具体有效地加强了对文物的保护,体现了主动性,这种提前介入、主动保护,大大地降低了建设开发过程中对文物的破坏,确保了文物的有效保护,同时,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宣传推广体系、产业运作体系也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保护和利用起到了积极作用。” (袁媛)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