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我市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纪实


撑起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新天地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3-03-06  发稿编辑:景秀丽

运用智能温室“工厂化”育苗,一次可出苗100万株,让上万亩地的菜农不再为育苗发愁;同样是种水稻,一亩田放进15只幼鸭实行“稻鸭共作”,产出的“有机稻米”加上“生态鸭”,比常规方法每亩可增收1100元……

这些听起来有些令人神往的“有趣事”,却实实在在发生在我们身边。这些“有趣事”的出现,正是受益于农业科技的创新和推广。近年来,我市把农业科技创新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突破口,使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提升到54.3%,农业科技创新为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撑起了一片崭新的天地。2012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36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8000元,达到8213元,高出全省1212元。

产业导向

铺设农业科技转化“新路子”

去年5月,由市农科院选育的油菜新品种“绵油322”通过审定,这是首个通过国家正式审定的高芥酸低硫甙杂交油菜新品种。同时,也是市农科院由“所”改“院”半年后在科研成就上取得的一项重大成果。

“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我们的研究服务不再只局限于田间,可以更广泛地参与到‘三农’服务领域中去。”市农科院院长王秀全一语中的。

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已日益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力量。绵阳的农业科技之路又该如何走?

我市确立以产业为核心,选择了“五大主导产业”、“五大支柱产业”、“五大优质特色农产品”,加大对以市农科院为代表的一大批农业公益性行业科研的支持力度,强化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支撑,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

在优质粮油产业上,通过实施粮食丰产工程,加强优质高产粮油种子资源引进利用,确保粮食安全;在蔬菜产业上,研究创新适合的栽培技术,集中发展专业化和标准化生产基地;紧紧抓住高芥酸这一全国独具特色的优势产业,把我市建设成为世界高芥酸研发中心;在加大种业基地建设上,让小种子成长为一个大产业。

同时,以“西南种业高地”建设为载体,支持市农科院、西科种业、全兴种业等一大批种子企业院所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全市累计转化推广农业科技成果3700余项。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绵恢725杂交水稻”,近3年累计推广2亿亩,创造经济效益43亿元。

创新体系

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

每年3月,梓潼县许州镇蜜柚基地都会出现一位“常客”。她就是该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陈秀英。哪家果园该打药除草了,哪家该施肥了,她全都悉心一一指点。在三台县建平镇,正当农民不知高芥酸油菜如何种时,该县神龙粮油公司的技术人员来到田间,手把手地教农民种植。

近年来,我市在农技推广体系上下功夫,将县乡农技推广的机构、人员和编制统一到县管理,推行“包村联户”推广机制和“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服务模式,促进农业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应用。

另一方面,鼓励和引导市农科院、西科大、川农高科等农业科研机构推广“专家大院”、“院县共建”等农技服务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农技推广应用“最后一公里”难题。

同时,支持鼓励安县圣康蛋鸡、益昌薯类等专业合作社,三台神龙粮油等涉农企业,三台潼川大兴农机社等涉农服务社会组织,开展新品种和新技术引进推广,有效提高了农业科技的服务水平。

加大培训

培养一批不走的“土专家”

实现农业现代化,出路在科技,关键在人才。对此,我市在引进人才的同时,大力开展培训教育,深化对农业人才的评价考核和使用机制改革,坚持用好现有人才,留住关键人才,培养未来人才。

去年以来,我市出台了《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等系列文件,加强农业科研人才、技术推广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等3支人才队伍建设,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我们的目标是,到‘十二五’末,在全市选拔培养10名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500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骨干,选拔500名高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充实到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培育300名农业规模生产主体和经营服务组织带头人。”市委农办主任漆永照说。

“对高端人才而言,就是立足产业发展需求,每年选拔一批中青年农业科研杰出人才,着力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

“对基层农技人员,要‘稳’字当头,分期分批选送基层农技骨干研修深造进行‘洗脑强筋’,鼓励高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到县乡,为基层农技推广补充‘新鲜血液’。”

同时,依托职校、农广校及培训机构和涉农企业,积极培育种养殖大户及管理专合组织各类实用人才,强化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人才支撑。

“从长远来看,只有通过培养一支带不走的本土专家团队,我们的农业现代化才会后继有人,农村经济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漆永照表示。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