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核心:以创新驱动,建设西部经济强市为目标,到2015年,绵阳市地区生产总值力争突破2000亿元,力争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提前一年翻番;到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4000亿元以上,综合经济实力进入西部非省会城市前5位。
跨过2012年,站在GDP首破千亿这一新的起点之上的绵阳,再次交出了一份让人欣喜的答卷:
预计201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50亿元,增长13.5%;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50亿元,增长17.5%;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30亿元,增长5.6%;实现财政总收入216亿元,增长26%。
“绵阳要走在全省发展前列”与“绵阳要在多点多极支撑中率先突破”,这是省委、省政府对绵阳下一步发展所提出的期许与要求。以此为导向,绵阳重审来路,抖擞精神,再度出发。
重审来路
定位西部,差距中寻求方向,挑战中寻找潜力
纵向比快慢,横向比高低。
自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尽管绵阳的GDP总量一直保持全省第二,但在“不进则退、慢进也退”这一区域竞争格局中,绵阳清醒地看到在发展中所存在的差距与不足。
差距中寻求方向,挑战中寻找潜力。面对“不加快发展,则加快落后”的严峻形势,绵阳在重审市情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西部经济强市这一目标:到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到2020年力争综合经济实力进入西部非省会城市前5位,区域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000亿元以上,将绵阳建设成为 “具有科技核心优势、工业竞争优势、城市品牌优势,历史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科技工业文明交相辉映,天蓝、地绿、水净的西部经济生态文化强市”。
当然,这一目标的确立,是绵阳对市情审视与发展大势综合研判的结果。就其产业基础来看,目前绵阳已初步形成以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和食品医药、化工环保、冶金机械、新材料为支撑的“2+4”优势产业和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拥有高新区、经开区等国家、省级产业园区7个。在城市建设上,绵阳是四川第二个建成区面积过100平方公里、城区总人口过100万的大城市,城市的宜居指数、创新指数与宜商指数一直位居西部前列。凭借这些优异的“综合成绩”,绵阳此前还荣列福布斯“2012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百强榜”。当下,绵阳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城镇化率低于全国9个多百分点,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双加速期,也由此即将迎来一个经济发展的较快增长期。
四大机遇
助力绵阳在构建西部经济强市中实现“撑杆跳”
在发力开放中,去年绵阳招商引资再上台阶——
全年履约国内市外项目663个,到位资金641.07亿元,同比增长31.45%。
从绵阳市委书记罗强、市长林书成在前往山东感恩致谢与上门招商中向浪潮集团抛出橄榄枝,到两个月后浪潮集团西南总部国家示范点正式入驻绵阳;从以新加坡芯联芯微电子公司为龙头的中国科技城光电产业园签约绵阳,到仅一个半月后,该项目一期就建成投产……去年以来,绵阳的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空前。
在未来发展中,绵阳还至少面临“四重机遇”:西部大开发是绵阳所面临的一大战略机遇,扩大内需是绵阳所面临的一大长期机遇,科技城建设是绵阳所面临的一大独特机遇,灾后发展振兴是绵阳所面临的现实机遇。包括在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党中央、国务院明确表示支持绵阳创新型区域和创新型城市的建设,也包括灾后发展振兴的有关专项规划的出台。
谋在远处,干在实处。眼下,绵阳不仅锁定了建设西部经济文化生态强市这一志在必得的目标,更是对起步之年的2013年的工作进行了筹谋:除了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工业化,瞄准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加快发展“2+4”优势产业,力争到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达到3000亿元和1000亿元以上,实现“再造一个工业绵阳”外,还将重中之重抓投资。全年绵阳将投资的工作目标锁定在1000亿元,奋斗目标锁定为1080亿元。全年力争引进内资650亿元,利用外资2亿美元。并将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预期目标设定为12.5%,奋斗目标确立为13%。
特殊品牌
创新驱动,建成西部重要科技创新与转化基地
在绵阳,科技是一座富矿。
这个曾经孕育了共和国“两弹一星”的城市里,其科技人才资源和科技创新能力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近年来,特别是去年来,绵阳在重审科技城建设十年来路的基础上,更是从科技城建设体制与机制上予以纵深推进:为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绵阳在全省首家组建科技城工业技术研究院,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关键零部件、军转民等重点领域,以此进一步增强科技城的自主创新能力、成果转化能力、企业孵化能力、产业发展能力和科技服务能力。
为破解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型企业成长融资难的问题,作为全国首批16个“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地区”之一的绵阳,在试点中,市财政列支2000万元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风险池,设立年度预算1000万元的专利资助资金和总额3亿元的科技成果转化担保资金。
为推进科技城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绵阳在与清华、北大共建人才孵化基地的同时,启动“千英百团”聚才工程,计划到2015年力争面向全球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1000名,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100个。
去年,绵阳全市专利申请量达3601件,超过全省33.3%的增长幅度,新增规模以上企业74户,并建成了四川省空管系统、智能电视等五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联盟和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绵阳力争到2015年军民融合产业产值突破15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0%以上,进而把绵阳科技城建设成为我国西部乃至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军民融合示范地、创新人才汇聚地、科技成果集散地、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地!(原载《四川经济日报》2013年1月31日)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