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以建设西部经济文化生态强市为目标,到2015年,绵阳市地区生产总值力争突破2000亿元,在确保实现市六次党代会提出“五个翻番”目标的基础上,力争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提前一年翻番;到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4000亿元以上,综合经济实力进入西部非省会城市前5位。
跨过2012年,站在GDP首破千亿这一新的起点之上的绵阳,再次交出了一份让人欣喜的答卷:
预计201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50亿元,增长13.5%;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50亿元,增长17.5%;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30亿元,增长5.6%;实现财政总收入216亿元,增长26%。
然而,在这一稳定增势与再度上行的成绩单面前,绵阳却是以一种“慢不得”的危机感与“坐不住”的紧迫感筹谋着未来的发展之路。“绵阳要走在全省发展前列”与“绵阳要在多点多极支撑中率先突破”,这是省委、省政府对绵阳下一步发展所提出的期许与要求。以此为导向,绵阳重审来路,抖擞精神,再度出发。
A重审来路
定位西部,向率先突破进发
纵向比快慢,横向比高低。
自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尽管绵阳的GDP总量一直保持全省第二,但在“不进则退、慢进也退”这一区域竞争格局中,绵阳清醒地看到在发展中所存在的差距与不足。
从全省范围来看,虽然绵阳经济总量跨越千亿,但与同处于千亿俱乐部的其它8个市州相比差距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在2011年度全省县级经济综合评价排序中,前20强绵阳仅占1席,而成都占8席,德阳占4席,作为底部基础的县域经济对绵阳来说依然存在着“短腿”现象。而从整个西部来看,绵阳这个经济总量曾经在西部城市中仅排后于重庆、成都、西安、昆明的城市,2011年在西部128个地级市中,却排到了第16位。这当中,尽管有着部分资源型城市异军突起,但对于同处西部这一起跑线上的绵阳来说,仍感压力不小。
差距中寻求方向,挑战中寻找潜力。面对“不加快发展,则加快落后”的严峻形势,绵阳在重审市情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西部经济文化生态强市这一目标:到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到2020年力争综合经济实力进入西部非省会城市前5位,区域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000亿元以上,将绵阳建设成为 “具有科技核心优势、工业竞争优势、城市品牌优势,历史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科技工业文明交相辉映,天蓝、地绿、水净的西部经济生态文化强市”。
当然,这一目标的确立,是绵阳对市情审视与发展大势综合研判的结果。就其产业基础来看,目前绵阳已初步形成以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和食品医药、化工环保、冶金机械、新材料为支撑的“2+4”优势产业和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拥有高新区、经开区等国家、省级产业园区7个。在城市建设上,绵阳是四川第二个建成区面积过100万平方公里、城区总人口过100万的大城市,城市的宜居指数、创新指数与宜商指数一直位居西部前列。凭借这些优异的“综合成绩”,绵阳此前还荣列福布斯“2012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百强榜”。当下,绵阳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城镇化率低于全国9个多百分点,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双加速期,也由此即将迎来一个经济发展的较快增长期。
B四大机遇
助力绵阳在构建西部经济文化生态强市中实现“撑杆跳”
在发力开放中,去年绵阳招商引资再上台阶——
全年履约国内市外项目663个,到位资金641.07亿元,同比增长31.45%。
从绵阳市委书记罗强、市长林书成在前往山东感恩致谢与上门招商中向浪潮集团抛出橄榄枝,到两个月后浪潮集团西南总部国家示范点正式入驻绵阳;从以新加坡芯联芯微电子公司为龙头的中国科技城光电产业园签约绵阳,到仅一个半月后,该项目一期就建成投产……去年以来,绵阳的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空前。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在三年气势如虹的灾后重建中,绵阳完成7314个项目、2267.3亿元的投资,这一巨笔投资相当于绵阳建市20多年投资总和,也使绵阳的基础设施建设足足超前20年,成为领先西部的地区之一。同时,随着投资“滞后效应”的释放,这一巨大投资所产生的带动效应也将在绵阳新一轮发展中进一步显现和放大。
除此之外,在绵阳市委党校一位长期关注绵阳经济发展的教授看来,在未来发展中,绵阳还至少面临“四重机遇”,即西部大开发是绵阳所面临的一大战略机遇,扩大内需是绵阳所面临的一大长期机遇,科技城建设是绵阳所面临的一大独特机遇,灾后发展振兴是绵阳所面临的现实机遇。包括在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党中央、国务院明确表示支持绵阳创新型区域和创新型城市的建设,也包括灾后发展振兴的有关专项规划的出台。
谋在远处,干在实处。眼下,绵阳不仅锁定了建设西部经济文化生态强市这一志在必得的目标,更是对起步之年的2013年的工作进行了筹谋:除了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工业化,瞄准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加快发展“2+4优势产业,力争到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达到3000亿元和1000亿元以上,实现“再造一个工业绵阳”外,还将重中之重抓投资。为此,市长林书成表示,将进一步地牢树“抓发展就是抓项目,抓项目就是抓投资,抓投资就是抓落实”这一理念。全年绵阳将投资的工作目标锁定在1000亿元,奋斗目标锁定为1080亿元。全年力争引进内资650亿元,利用外资2亿美元。并将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预期目标设定为12.5%,奋斗目标确立为13%。
C 特殊品牌
创新驱动,奋力建成西部乃至全国最重要的科技创新与转化基地之一
在绵阳,科技是一座富矿。
这个曾经孕育了共和国“两弹一星”的城市里,其科技人才资源和科技创新能力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为此,在世纪之交,绵阳再次被党中央、国务院赋予了一项特殊的使命——建设绵阳国家科技城,以期绵阳发扬两弹精神,释放科技潜能,成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支点,成为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创新型城市的重要试验田。
在从无到有一路走来的探索中,绵阳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加速国防科研成果转化、实现军民融合发展的成功之路。仅在最近五年,绵阳在承担和参与上千项战略高技术装备、载人航天、大飞机等重大国防科研项目的同时,还催生出了军民融合型企业187家,年产值过千亿,形成了“电子信息、精细化工、环保应用、新能源新材料、核应用技术、物联网”等六大军民融合产业。全市近五年来累计完成新产品、新技术4000余项,近300余项新技术新产品填补国际国内空白,1000余项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
特别是去年来,绵阳在重审科技城建设十年来路的基础上,更是从科技城建设体制与机制上予以纵深推进:为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绵阳在全省首家组建科技城工业技术研究院,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关键零部件、军转民等重点领域,以此进一步增强科技城的自主创新能力、成果转化能力、企业孵化能力、产业发展能力和科技服务能力。
为破解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型企业成长融资难的问题,作为全国首批16个“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地区”之一的绵阳,在试点中市财政列支2000万元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风险池,设立年度预算1000万元的专利资助资金和总额3亿元的科技成果转化担保资金。
为推进科技城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绵阳在与清华、北大共建人才孵化基地的同时,启动“千英百团”聚才工程,计划到2015年力争面向全球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1000名,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100个。
在务求突破中,去年,全市专利申请量达3601件,超过全省33.3%的增长幅度,新增规模以上企业74户,并建成了四川省空管系统、智能电视等五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联盟和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绵阳方面表示将用好科技城这一特有的品牌与特有之机遇,力争到2015年军民融合产业产值突破15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0%以上,进而把绵阳科技城建设成为我国西部乃至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军民融合示范地、创新人才汇聚地、科技成果集散地、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地!(四川经济日报 任毅)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