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国西部经济文化生态强市——绵阳市委书记罗强接受新华社专访
记者: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保持一种追赶跨越的发展态势”。绵阳作为国家科技城,在科学发展、加快发展方面有哪些思考?
罗强:前不久,绵阳召开了市委六届五次全会,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以更加广阔的视野重新审视市情和发展定位,提出了把我市建设成为“具有科技核心优势、工业竞争优势、城市品牌优势、区位比较优势,历史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科技工业文明交相辉映,天蓝、地绿、水净、人和”的西部经济文化生态强市的目标。提出这个目标,就是贯彻落实省委“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保持一种追赶跨越的发展态势”要求,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绵阳在四川发展格局中的优势地位、在西部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地位。
当前,绵阳正处于新一轮发展的黄金机遇期,积蓄的发展动能正在释放。我们深刻领会中央、省委对绵阳提出的新要求,认清形势、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走在前列。从全国发展形势讲,绵阳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照十八大提出的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10年翻番目标,扣除价格因素,今后8年经济年均增速需要达到9.7%,比全国高2.8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需要达到8.1%,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需要达到4.5%。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绵阳任务很重,必须付出更大努力。从落实省委要求讲,去年12月,省委东明书记视察我市时要求,“绵阳要走在全省发展前列”,对绵阳发展寄予了殷切希望。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四川要做强市(州)经济梯队,形成多点多极支撑。特别强调要用好绵阳科技城这一特殊品牌,进一步完善发展规划,健全运行机制和工作机制,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发挥创新驱动发展的示范作用。也就是说,无论是在市州发展中继续走在前列,还是推动科技城发挥好示范作用,都对我市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建设西部经济文化生态强市,就是对照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省委、省政府新要求,结合绵阳发展实际,作出的一项重要决定,与市第六次党代会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必将引领绵阳走向新的发展阶段。
记者:建设西部经济文化生态强市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请问,绵阳有哪些有利条件?
罗强:建市以来,在历届市委带领下,在全市干部群众团结拼搏下,我市各项事业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建设西部经济文化生态强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经济基础看,我市拥有高新区、经开区等国家、省级产业园区7个,初步形成了以“2+4”优势产业为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新增长点的现代工业体系。绵阳是四川第二个建成区面积过百平方公里、城区总人口过百万的大城市,拥有完备的高速公路、铁路和空中运输网络,对周边生产和消费活动具有较强吸引力。特别是我市处在工业化中期,城镇化率低于全国9个多百分点,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双加速时期,将迎来经济发展的较快增长期。从人文资源看,绵阳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嫘祖文化、大禹文化、三国蜀汉文化、李白文化、文昌文化千年积淀,历史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羌族文化、白马藏族文化世代传承,民族文化特色鲜明;两弹一星城、亚洲最大风洞群等铸就国魂,国防科技文化独具魅力。特别是经过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洗礼,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感天动地,感恩奋进蔚然成风,绵阳干部实干富民、实干兴市的精气神十足,广大人民群众抓发展、谋跨越的愿望更加强烈。从科技优势看,绵阳科技人才资源和科技创新能力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与西部经济总量排名前十位的城市相比,2011年我市拥有国家级科研院所18家,位于成都、西安之后,居第3位;“两院”院士26名,位于西安之后,居第2位。建成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位于重庆、成都之后,居第3位;国家重点实验室8个,位于成都、西安之后,居第3位。国家实施的17个重大科技专项,我市就占了其中3项。我市专利申请量、授权量位于成都、重庆、西安、昆明之后,居第5位。从生态环境看,绵阳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森林覆盖率达46%;境内重污染、高能耗企业少,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灾后重建以来,各类灾害隐患加快治理,全市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从发展机遇看,当前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生产力布局加快优化调整,为我们大规模承接项目资金、抢占技术前沿提供了可能。我国经济发展基本面长期趋好,国家实施“宽财政、稳货币”的政策取向,传递出稳增长的积极信号。同时,我们还面临着西部大开发和扩大内需、成渝经济区建设、科技城建设等诸多机遇。这些坚实的发展基础和难得的发展机遇,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也坚定了我们建设西部经济文化生态强市的信心和决心。
记者:今年是西部经济文化生态强市建设的开局之年,绵阳将采取哪些具体举措强力推进?
罗强:我们将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统领,紧紧围绕主题主线,把握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以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路径,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科技立市、工业兴市,坚持创新驱动、军民融合,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突出投资拉动和产业支撑,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推动绵阳科技城建设取得新突破,确保西部经济文化生态强市建设开好局、起好步。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推进“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以工业强市为主导,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良性互动、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力求在全省率先实现“次级突破”。二是着力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把绵阳科技城建设成军民融合示范地、科技创新策源地、科技成果集散地、创新人才汇聚地、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地。三是扩大开放合作,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努力把绵阳建成西部内陆开放前沿。四是坚持民生优先,突出抓好群众最急最盼的事情,使全市人民更好地享受到发展成果,建设幸福和谐绵阳。五是加快文化繁荣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建设西部文化强市。六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构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建设美丽绵阳。七是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引导全市党员干部崇尚事业、追求卓越、愉快奉献、健康生活,为西部经济文化生态强市建设提供坚强保证。
记者:建设西部经济文化生态强市的具体目标是什么,请您描绘一下建成时绵阳将是什么景象?
罗强:我们采取“两步走”的方式,分阶段推进,确保西部经济文化生态强市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第一步,就是在确保实现市第六次党代会确定的“五个翻番”目标的基础上,力争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提前一年“翻番”,到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96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300元。第二步,就是到2020年力争综合经济实力进入西部非省会城市前5位。那时的绵阳,区域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000亿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4000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000元以上,经济发展更加协调可持续。科技城建设倍增跨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0%,科技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5%。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发展,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素养进一步提高,文化产业成为全市支柱性产业之一。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森林覆盖率达53%,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新华网四川频道)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