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绵阳:在伟大的新生中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2-05-20  发稿编辑:景秀丽

 

迄今为止,人类还不能阻止严重自然灾害的发生,但优越的社会制度可以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最大可能帮助灾区群众重建家园,最大力量助力灾区发展振兴。

2008年5月12日,千年不遇的特大地震突袭四川,举世震惊,举国伤痛。在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的巨灾中,绵阳成为“受灾程度最重,伤亡人数最多,重建难度最大”的地区。

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同胞的守望相助下,4年来,昔日家破园毁、满目疮痍的地震灾区发生着脱胎换骨的巨变,创造了抗震救灾、灾后重建和加快发展的人间奇迹,谱写了经济振兴、社会重振、文化重生的英雄史诗,成为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亮丽窗口。

站在灾后重建这一辉煌的起点之上,以感恩奋进为底色的540万绵阳人民又开始了激情进发!

蝶变

三年多来,绵阳完成重建项目7314个,实现投资2267.3亿元,灾区基础设施条件实现根本性跨越,产业发展实现再生性跨越,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整体性跨越,向世人交出了一份科学救灾、科学重建、科学发展的合格答卷。

怆然回首2008年5月12日那个至今仍令人窒息的日子,泪水与悲切,依然是我们心中一种挥之不去的痛。

在那大地痉挛、山崩地裂的96.57秒中,绵阳9个县市区全部沦为重灾区和极重灾区。全市受灾人口521.7万,占全国受灾人数的1/4;因灾遇难21963人、失踪7795人,占全国遇难失踪人数的1/3;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689.09亿元。

于危难中崛起,在砥砺中前行。三年多来,以科学重建、和谐重建、务实重建、艰苦重建、廉洁重建的绵阳,完成重建项目7314个,实现投资2267.3亿元,这一巨额的投资占到了全省的1/4强,相当于绵阳建市20多年投资总和(1985年—2007年为1490亿元)的1.5倍。

在坚强奋起、顽强奋战、感恩奋进中,绵阳新建和维修加固农村住房118.3万户、城镇住房45.2万户、学校751所、医疗卫生机构531个、敬老院和福利院232所、村级组织活动场所3094个,重建公路7610公里。如今,行进灾区,最漂亮的是农房、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一个个崭新、美好的灾后新家园,一天天崭新、美好的新生活,正以让世人激越与感动的姿态绽放在昔日的废墟之上。

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一定要把北川建设好”和温家宝总理提出的“安全、宜居、特色、繁荣、文明、和谐”12字标准,千日之后,北川这个在汶川特大地震后唯一一个异地重建的新县城,气势恢宏、拔地而起,在一片河滩地上奇迹般地变为现实。从“泪落北川”到“大爱汇川”,这一座代表着未来中国小城镇的发展样本“中国羌城”与“感恩之城”,成为“国家力量”与“中国速度”之写照。

“5·12”特大地震发生后,绵阳10多万人因灾致贫、返贫,新增零就业家庭1.4万户,城镇失业率一度高达20%以上。从“救灾就是救民”到“重建就是为民”,在“以人为本,民生为先”这一执政理念的指引下,绵阳将民生改善作为最大政治,把群众满意作为最终标准。几年来,绵阳投入资金500.78亿元、实施民生项目495项。结合国家级创业型城市的创建,绵阳建立21个涉及到科技、建材等大行业的创业孵化基地,成功孵化创业实体1971个,带动5万余人创业就业,动态消除了“零就业家庭”;31万名城乡困难群众实现“应保尽保”,2.2万名“三孤”人员救助措施逐一得到落实,19228户因灾失地农民全面实现有房住、有地种、有就业。

从悲壮走向豪迈的绵阳,已然站在了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之上。

跨越

以“再造一个工业绵阳”和“规划项目产业投资”为着力点,强化产业支撑,打造1000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和500亿级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从“重建美好家园”到“重塑经济版图”。

经济总量3年翻一番,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在绵阳发展史上首破千亿,达到1189.1亿元,继续位居全省第二位。

财政总收入2年翻一番,2011年达到172.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税收占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达51%以上。

在城乡面貌发生脱胎换骨之变化的同时,巨灾四年来,历经特大地震灾难和金融危机双重大考的绵阳经济,从“止滑提速”到“巩固回升”再到“高位求进”,各项经济指标也同样走出了一条“V”型上升的坚强轨迹。

工业是一个地方区域发展的龙骨。抓住了工业,也就抓住了绵阳产业发展的“主支撑”、 振兴跨越的“主动力”。在“5·12”特大地震中,绵阳工业受灾户数达到2410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受灾793户,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的96%,全市工业企业绝大部分皆因灾停产。

“要有着一种抓不好工业就吃不好饭、睡不好觉的精气神,推进绵阳工业上台阶!”面对这一严峻挑战,绵阳新一任市委、市政府领导启动“工业千百亿工程”计划,倾力打造1个千亿级主导产业、1个千亿级工业园区、1个千亿级企业集团和5个百亿级以上优势产业、5个百亿级以上工业园区、5个百亿级以上企业集团,意欲到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力争达到3000亿元和1000亿元以上,实现“再造一个工业绵阳”这一恢宏目标。

举非常之力,行非常之为。历经三年多时间的砥砺奋进,绵阳,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从2008年的787亿元,到2011年的1776.3亿元,三年间净增千亿。其中,着力培育打造的“2+4”优势产业的产值占整个工业比重的91.2%。全市“一县一园区,一园区一主业”格局形成,百亿级产业园区达到3个,作为全省第三个500亿产业园区的高新区正向着“千亿园区”昂首迈进。

在此基础上,锁定年内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200亿元这又一个新高目标,今年一季度,绵阳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506.65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60.1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5.39%和20.4%,实现高位求进“开门红”。

而以做大做强产业为指引,绵阳还孜孜以求地按照“抓大项目,大抓项目”的工作思路,招大引强,强攻产业。目前,长虹与富士康合作投资32亿元、年产5000万部智能手机项目首批产品已经下线,投资11亿元的旭虹玻璃基板上月达产,投资3亿元的150万套空调压缩机扩能改造项目即将竣工。九洲在继投资50亿元的科技工业园项目去年年底落成后,今年2月21日,首期投资5亿元的九洲军民融合产业园暨九洲光电线缆扩能改造项目又拉开了大幕。

此间,攀长钢投资73.5亿元的改造提升项目加快建设。新华投资19亿元的华晨汽车项目一期已产销汽车12万辆、二期15万辆加快推进,50万套动力总成开始生产。中国重汽投资23亿元的1万辆专用车生产线和4万辆重卡一期生产线已全面竣工。川汽投资18亿元的新能源汽车主体厂房加快建设。好圣投资25亿元的汽车零部件铸造及机械加工项目一期竣工投产,二期加快建设。绵阳烟厂投资16亿元的30万箱卷烟项目已竣工投产,成为全国18家基地烟厂之一。丰谷酒业总投资15亿元、首期投资8亿元的丰谷万吨生态曲酒基地一期工程建成达产……

在这一个个投资大、前景好、成长快、带动强的项目助推下,在去年地区生产总值首破千亿的基础上,绵阳计划到“十二五”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00亿元,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城镇居民人居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五个翻番”。

引擎

按照“一城三区四带”的发展布局,产业集中发展、园城互动共融,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锻造新的增长极,把“两化”互动作为后重建时期绵阳经济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引擎。

面向21世纪的国家科技城;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增长极;

成渝经济区重要的现代产业集聚区。

这是人们对绵阳这座我省第二大城市的描述与定位。在“两化”互动中,绵阳以走在前列、保持领先为目标,将“一城三区四带”建设作为抓手,全力构建“两化”良性互动、相互支撑的发展格局。

朝着建设“现代产业、现代生活、现代城市”三位一体的绿色低碳、现代山水生态科技城这一目标,去年,绵阳邀请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科技部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国内高水平机构和和吴良镛、周干峙等国内顶级规划大师参与,编制完成绵阳十二五规划、绵阳国家科技城发展规划和绵阳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绵阳“三江六岸”等重点区域城市设计等一系列重大规划及系列专项规划,并进一步地完善了市到县四条特色产业带的规划设计。

经过审慎调研,集合众多智慧,绵阳提出国家科技城“一城三新区”的空间发展战略布局。一城,就是传统的绵阳涪城、游仙老城区,密度大,发展空间受限;而三新区则是风生水起的城西新区、城南新区和科教创新区,交通、土地资源等要素充分,有较强的承载能力。

目前,规划27平方公里的金家林总部经济试验区,规划32平方公里的游仙经济开发区,规划22平方公里的城南新区,总投资44亿元、占地7平方公里、可容纳8万学生的教育园区,规划30平方公里的仙海风景区正加快建设。正在规划建设“二环十射一连线”的综合交通体系,建成后将形成以二环路、绕城高速为支撑的现代大城市框架,将绵阳城市发展空间拓展到200平方公里。

而在十年砥砺的基础上,作为国家战略的科技城建设,也将随着总投资350亿元的科学新城、空气动力新城和航空新城的建设以及一大批军民融合企业的催生与科技型企业的入驻,迎来一个新一轮的大发展。

同时,冲着绵阳“宜居宜业宜商的现代山水生态科技城”这一不可复制的人文环境、政策优势和不可限量的发展前景,德国宝马公司13次来绵考察后认为,“绵阳的投资环境和服务环境具有明显竞争优势”。艾默生全球董事长范大为先生在绵考察投资环境后说,“到中国去,到西部去,到绵阳去!”。

去年,绵阳履约内资项目626个、到位资金487.7亿元,新签投资额上亿元的项目73个,世界500强企业艾默生、普思电子、友达光电,国内100强企业中国重汽等知名企业相继落户绵阳,成为助力绵阳“两化”互动特别是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四川经济日报 任毅)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