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三局合一后的市农业局坚持抓早动快抓落实,全市农牧业实现助农增收人均637.9元。先后获得全省农业发展目标考评一等奖、“四好班子”、农交会筹备优秀组织奖、省厅(局)、市委市政府各种奖励41项。
一是抓示范,抓调整,全市农牧业提质增效上台阶
2011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59.25万亩,较上年增长0.17%,预计总产238.88万吨,较上年增长2.1%。三台县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全市杂交水稻制种基地面积达15.76万亩,较上年增长21.23%,产量3.12万吨,较上年增长21.95%,排名全国市州第一。2011年全市累计争取国家、省农业项目和补助资金8.4亿元,比2010年增加0.4亿元,增长5%。1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省级示范社,新增带动农民的龙头企业21家和1244户大户。
二是抓规划,抓整合,蔬菜增产增收形势明显
全年蔬菜种植面积121.6万亩,较上年增加20.2万亩,增长20.45%;总产达到205.3万吨,增加26.3万吨,增长14.7%。蔬菜总产值59.6亿元,增加5.8亿元,增长10.99%。建成江油九岭、涪城金峰、游仙街子3个万亩蔬菜产业示范区,连片发展3.68万亩,江油市被农业部列入580个国家蔬菜产业重点县。
三是抓转变,抓提升,现代畜牧业蓬勃发展
创建农业部畜禽标准化示范养殖场1个、省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养殖场11个,全市规模养殖场比去年增长132%。2011年,预计全市出栏生猪691.9万头,较上年增长14.94%;肉类总产量73.28万吨,较上年增长11.25%。
四是抓设施,抓设备,农机化水平快速提升
全市新增各类机具5.8万台套,农机总动力达到24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7%;完成机耕便民道建设1904公里,新增提灌设备8600台0.95万千瓦,完成机电提水4.33亿方,保栽水稻70余万亩,浇灌旱地65万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增长6.2%,达到47.2%,高于全省11.4个百分点。
五是抓基础,抓基地,科技创新成效显著
在巩固原小麦、水稻育种全国先进水平的同时, 市农科院新建蔬菜研发中心,初步筛选出一批综合性状优良、适宜绵阳蔬菜生产种植的新品种104个,实施科研项目42项,审定品种5个,新增示范基地2个,展示新品种、新技术35个,推广新品种新技术600万亩。
六是抓民生,抓帮扶,农民负担监管扎实推进
全面完成民生工程任务,完成4个县10个重点乡镇13个重点村的农业产业恢复发展规划方案。117万多户农户享受各种惠农补贴5.52亿元。全市1111个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总资金20815.35万元,全市277个乡镇、3297个行政村村务公开面达100%。安县、江油市被确定为我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单位。
七是抓作风,抓落实,农业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
以“5+2”、“白加黑”的工作状态开展农交会相关筹备工作,市委“关键在于落实”干部作风整顿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以“我市在参展第九届国际农交会中进一步锻造干部‘抓落实’的能力”为题编发《工作通报》并加编者按和点评在全市予以通报。建成高标准农田16万亩(田7.1万亩,土8.9万亩),占计划15万亩的106.7%;测土配方施肥面积663.2万亩,比去年增19.5%;新建沼气池52955户,年产沼气1.81亿立方米。
八是抓源头,抓整治,重大动物疫病及植物疫情控制有效
全市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认定60.2万亩,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31个、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20个。出动执法人员15830人次,检查农资企业10410个,整顿农资市场1730个,查获假劣农资24225公斤。对1.37万个(次)规模养殖场、定点屠宰场、饲料生产及销售企业抽样3.37万份,均未检出“瘦肉精”。春、秋集中免疫密度和检疫面均达100%,病虫总损失控制在4%以下。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