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学校的责任和使命。自“双减”政策出台以来,盐亭县深入挖掘嫘祖文化、岐伯文化、文同文化、红色文化、字库文化等五大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多举措打造“传统文化”课后服务课程。
一是专家引领,提炼精神标识。该县组织县“嫘祖研究学会”“文同诗书画社”“岐伯中医学会”的学者、教研员、非遗文化传承人、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大学教师等共80余人次,认真研读、挖掘、提炼五大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文化精髓。人文始祖嫘祖身上凝聚着“美、爱、和、善”的传统美德和创新创造精神,中医始祖岐伯“以医济世、以药救民”的精神,文同“胸有成竹”“两袖清风”的治学为政精神,革命先辈“为国为民、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兴文重教、敬天惜字的字库精神,她们一起构成了盐亭独特的文化标识。
二是区域整合,共享课程师资。2021年9月以来,该县将6所公立幼儿园、青少年活动中心、业余体校的全部教师110余人按特长、基层需求动态分配到校,用他们的业务优势补齐师资均衡的“短板”,破解特色发展的“瓶颈,按专业特长组建课程团队,开发丰富多彩的课程,通过“结对子”、“一对一”帮扶活动形式送教到校,达到共享优质传统文化课程的目的。同时,县教研室做好业务引领,督导各校开展校本研修,把传统文化的内涵与课程形式有机的结合起来,研发符合学生心理的各种富有情趣的课程形态。
三是因地制宜,创新表现形式。依托五大传统文化,成立“嫘艺剪纸、嫘乡丝韵、青雅轩艺术、竹韵清香、岐伯鼓乐”等20多个传统文化传承社团。开设扎染、青花、纸雕、剪纸、梓江石美、京剧脸谱工作坊等30门传统文化传承特色课程,其中嫘祖文化传承课程12门,岐伯文化传承课程4门,文同文化传承课程6门,红色文化传承课程3门,字库文化传承课程5门。开展岐伯行乡、岐伯龙韵、诗词大会等传统文化观摩学习、展示活动百余场次,让近万名孩子加深了对家乡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了孩子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
四是家校互通,扩大文化辐射。各校注重搜集传统文化传承课程实施的过程性资料,通过宣传栏、展板、家校联系群、媒体、家长开放日多渠道、多形式让近万名家长及时了解传统文化课后服务课程的开展情况,赢得了家长的认可和社会的赞誉。(赵强 陶江)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