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曾经的同事电话中聊到职称评定,一声叹息!
这位曾经同事前年开始竞争,都是年龄比自己大的、临近退休的,于心不忍,主动退出。今年,机会来了,竞争的是比自己小十几岁的副校长,只好认栽……
末了,一句“你懂的”把话岔开。
教师职称评定中的“你懂的”太多太多了,多如“我家的表叔数不清”。
司空见惯的现象是:学校一把手如果要评职称,所有教职工都不会报名。个中相信“你懂的”。职务与教育教学能力有关系吗?
《中国青年报》2014年8月4第三版刊载了题为《僧多粥少 标准善变青年讲师职称晋升之痛》。文中的主人公5年前毕业于华中地区某985高校,博士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发了6篇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参与过国家自然基金课题和973计划项目。初评时,学院一位老院士对此项目赞不绝口。本以为今年的职称评审十拿九稳。结果,因为没有出国经历被一票否决,副教授与他就这样擦肩而过。
出国经历与教育教学能力有关系吗?
今年暑期,清华大学女讲师方艳华因为9年没有评到副教授“非升即走”,后来因为“来自世界各地毕业生、共计50多封4万余字的请愿书”让她继续留在了清华转岗为职员,黯然神伤地离开了三尺讲台。
方老师的一位学生感慨清华:“学术大牛越来越多,教书教得好的老师却感觉是越来越少。很多老师忙发论文,忙拉课题,忙培养研究生,真正能在培养本科生上花这么多时间而且又如此优秀的老师,很少很少了。”方艳华老师“教学效果优异,深受学生欢迎。独特的英语写作教学理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么一心一意传道授业的优秀老师,被迫转岗为职员,令人扼腕叹息。
而中小学教师的职称评定更是五花八门。评职称等同比职务。教师有很多条条框框:教龄、校龄、积累性贡献等等。而领导呢,只要有指标,到点就可以上。再僧多粥少,领导也有定海神针。因为哪怕给一个最高职称指标,基本上就是一把手的。同班同学走上教书育人岗位后,一心一意教书育人的到退休有可能还是初级,千方百计当领导的很快评到最高职称。公平何在?“你懂的”
(江油市双河镇 刘刚 )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