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四川三台:倾力打造群众文化大餐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4-07-07  发稿编辑:韩春梅

 

□三台县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局长  王述生

三台地处丘区,是四川首批27个扩权强县试点县之一。面积2661平方公里,人口147.5万,辖63个乡镇、932个行政村、109个社区居委会。历史悠久的三台,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曾先后被评为“全国文化工作模范地区”、“四川省文化先进县”、“四川省广播影视示范县”、“全省农村文化建设示范培育县”。

近年来,三台县秉持“文化创造源于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成果人民共享”的理念,主动把目光投向基层和群众,将精力用于发展群众文化,不断为群众文化注入新的内涵与活力,让群众文化在大舞台、新平台上亮相生辉,激活了群众文化一潭春水,掀起了文化繁荣的新高潮。
文化场馆变身“文化客厅”

(一)城区形成10分钟群众文化活动圈
利用地震后的援建资金,三台县高起点构筑了群众文化活动阵地。文化馆、图书馆、非遗博物馆、体育馆、梓州大剧院、汉陶博物馆等密布三台县城,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了坚实保障。县文化馆拥有体育中心、梓州大剧院、老西街文化园等3处活动阵地,占地面积14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350平方米,为国家一级馆。由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援建的县图书馆,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的馆舍,也是国家一级馆。县文管所拥有汉陶博物馆、非遗博物馆、潼川豆豉博物馆等3处馆舍,总建筑面积9170平方米。以这三馆和体育馆、梓州大剧院、梓州广场、迎宾广场、牛头山公园、凤凰山公园等为中心,三台城区形成了10分钟群众文化活动圈。

(二)乡镇形成30分钟群众文化活动圈
全县镇乡除北坝镇、潼川镇文化服务设施和功能纳入县城两馆外,其余61个乡镇均新建了综合文化站,总建筑面积25000多平方米。镇乡文化站集学习、休闲、娱乐为一体,是农村的“文化细胞”。文化站最大面积达650平方米,最小也有380平方米,平均面积410平方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建成了4个省级示范综合文化站,申报评定省级一级文化站7个、二级文化站10个、三级文化站12个。建成了61个图书发行网点、93个公共阅报栏。932个行政村广播实现“村村通、天天响”。开辟农村固定电影放映点10个。以镇、乡、村行政中心为依托,农村形成了30分钟群众文化活动圈。
文化套餐增设群众“点菜”

(一)群众文化团队遍布城乡
三台的群众文化活动团体除文化馆这支“正规军”外,还有许多民间团体。在城区,有老年艺术团、中老年合唱团、梓州合唱团、少儿舞蹈队、中老年健身舞蹈队、爱心民乐团、光兰川剧团、群声川剧团等团队13个,演职人员700余人。在镇乡,有业余文艺表演团队160余支,演职人员1000余人。

(二)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在县城,群众可随时随地享受丰盛文化大餐。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每年组织开展元旦、春节、元宵、“五一”、端午、中秋、“十一”等节庆文艺活动300余场次,举办广场舞大赛、歌手演唱大赛、少儿才艺大赛、全民阅读征文演讲比赛等全县性大型文化活动20余场。公共文化设施向群众免费开放。县文化馆拓展开放空间,延长开放时间,对群众开放6个大类、34个小项文化活动项目,每天开放时间超过12小时,日均接待群众800余人次。馆内增设了文化艺术学校专业课程,举办声乐、中国舞、拉丁舞、摩登舞、健身舞、非遗保护与传承、国画、书法、摄影、太极、电子琴、二胡等培训,常年有群众学员500余人。县图书馆增加设施,整合资源,将23万册书报刊和60台电脑全部投入免费开放,各类图书阅览室每周开放时间56个小时以上。县汉陶博物馆每年接待参观群众上万人次。群众自发组织文化活动,利用梓锦广场、梓州公园广场、文体中心广场及遍布县城的20多个街头空地,开展腰鼓、广场舞等活动。

在农村,“送文化下乡”加快向“种文化在乡”转型。政府和文化部门定期组织歌舞演出、戏剧表演、电影放映、图书展阅、美术书法、摄影展览、科普宣传等文化下乡活动,惠及群众近30万人次。全县932个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信息共享室、村广播室,全部实行免费开放。三支农村电影放映服务队每年放映公益电影11000余场,超额完成农村一村一月一场农村公益性电影放映任务。“送文化下乡”播下的文化种子,在广大乡村生根发芽,镇乡党委政府和文化站因势利导,按照“一镇一特色、一乡一风格”的思路,整合本土文化资源,深挖民间文艺富矿,形成了“火龙镇”、“川剧镇”、“杂技乡”、“诗词乡”、“楹联乡”等一个个特色鲜明的文化符号,镇乡群众每年自发组织民间文化活动近300场次。

(三)文化共享聚焦特殊群体
群众文化活动关注城乡均衡发展,特别注重保护和实现老年人、未成年人、外来务工人员和农民工的文化服务权益。

关注老年人文化生活。在县城,投资1000万元建成了2800多平方米的老年大学1所,常年招收老年学员200余人,开办了书法、绘画、诗词、摄影等班级;在农村,以老年文化中心为依托,常年开展老年人喜闻乐见的川剧座唱、小品小戏、书报阅读等活动,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关注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城乡文化活动团体组织文艺小分队进校园,积极配合中小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艺术培训和文化艺术活动,把优秀文艺节目送到城乡中小学,每年联办各类文艺演出活动200余场。
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和农民工文化生活。全县建立了解放街社区、建设街社区、建中乡、前锋镇、古井镇5个群众文化活动基地。建立了曲江社区、老西街社区、永明镇、白庙办事处、四川梓州实业集团5个外来务工人员和农民工文化服务基地。在丰富外来务工人员和农民工文化生活的同时,还强化了对外来务工人员和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和再就业培训。

(四)自主“点菜”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在送文艺、送图书、送电影下乡的活动中,三台县贴近群众的需要,通过政府采购和补贴等方式,向市场购买群众文化服务产品,定制了菜单,让群众自主点菜,将群众的“被动式”接受文化服务转变成了“主动式”需求响应。例如,以往送电影下乡,文化部门把影院搭到农民家门口,把城市院线中高票房影片也搬到了农村,然而一些农民并不买账,宁可待在家里打扑克,也不去看露天电影。县文广新局专门组织对农民朋友的文化需求调查,了解到农村观众喜欢看有新意的电影、经典电影,有关农业生产、农业经营的电影专题片,介绍新技术、新产品、新信息的科教片,随即重新组织片源,拟制送电影下乡菜单,让农村群众自主点菜,在农忙、农闲时节“按时而放”,结果大受农村群众欢迎,观影人数成倍增长。以此为先河,县文广新局深入各乡镇广泛开展群众文化需求调研,分门别类制订了“文化家常菜单”“文化经典菜单”“文化特色菜单”“文化新品菜单”“文化个性菜单”,让广大群众既享受到了丰富的文化套餐,又尝到了可口的特色佳肴。
文化草根玩出专业范儿

(一)专业指导进村社,田间地头种文化
县文广新局定期组织专业人员到社区、农村开展群众文化教学活动,并根据各地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一对一”指导。每到一地,均精心指导基层文化人才演出技艺,提高其演出水平,推动社区、农村群众自办文化,使群众文化在基层生根、发芽。花园镇、郪江镇、老马乡等镇乡建立了文艺宣传队,群众自发成立腰鼓队、秧歌队等文艺小团体,“白天地里忙,晚上院里唱”,利用空闲时间开展练习,自编、自导、自演、自娱、自乐,不仅满足了自身精神文化的需求,还经常应邀赴德阳、中江、射洪、遂宁等地演出,已成为小有名气的民间艺术表演团队。

(二)梓州大舞台,圆了群众表演梦
“梓州大舞台”是三台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舞台。活动由县文化馆主办,坚持每周开展活动,让群众“自己演、演自己”。大舞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活动已从城区辐射到镇乡,群众参与度高。通过梓州大舞台,三台的民间艺术得到进一步的挖掘和传承;普通群众也通过这个平台,圆了自己的表演梦。

(三)弘扬民间文化,打造本土文化品牌
全县每年举办大小民俗文化活动近300场次。正月十五民俗巡游、郪江城隍庙会、云台观庙会、大佛寺庙会、老马龙抬头节、潼川邻里节、乐加火龙、建中高跷狮灯等三台地方民俗文化活动每年吸引县内外观众超过百万人次。正月十五民俗大巡游已连续开展9届,均在县城进行,是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群众参与的文化盛事。民俗巡游活动有群众广为熟悉的龙灯、狮子、马马灯、高跷、采莲船、秧歌、腰鼓、彩车等,巡游主要沿着梓州干道、解放街、正北街、新西街等城区干道进行,着力体现三台地域特色,展现三台独特文化,是三台最具影响力的群众文化活动。
郪江是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每年农历五月廿十八的城隍庙会在此举办。始于西汉的城隍庙会由民间自发组织,不仅是民俗盛装大巡游,更是三台重要的群众文化活动,体现了三台传统文化色彩,每次活动吸引远近村民和成都、绵阳游客近10万人。

(四)群众文化出精品,梓州合唱团走向世界
梓州合唱团是三台群众文化活动的一张名片,成立于2003年5月,现有80余人,团员来自全县各行各业。该团常年坚持训练,艺术水平不断提高。作为一支县级业余合唱团,梓州合唱团实力超群,在全国享有盛誉,曾获得国家级奖项6个、省级奖项30余个。2013年梓州合唱团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的合唱比赛中获得金奖,扩大了对外影响;2014年2月应邀参加庆祝中法建交50周年新春音乐会,填补了三台群众文化国际交流的空白,让具有三台特色、三台风格的文化品牌走向了世界。

群众文化改变着三台群众的生活方式,彰显出三台群众的文化自觉,有力推动了三台由文化大县向文化强县迈进。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