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指导儿童认识大自然的过程中,着力培养、训练、发展他们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主要是观察能力、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在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点亮小灯泡》一课的教学时,我尝试着在探究式的实验教学中让学生体验科学,品尝学科学、用科学的乐趣,以期能引导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探”出科学味来。
创设矛盾情境,激发学生观察小灯泡
在科学实验的一个个探究环节中,学生的一个疑问、一种见解、一点发现、一些不寻常的举动或错误的表现,都可能是极有价值的、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如果能及时捕捉并放大它,随时调整教学过程,就能使教学充满灵性并不断闪现出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光辉,使实验探究更加精彩。
在这个环节中,主要立足“尝试画小灯泡→产生观察需求→再认识小灯泡”三个小活动而展开。在这些活动中,学生需要有一定的观察和描述小灯泡样子的时间块,因为掌握小灯泡的结构是突破描述电流走向的介质。教师则在活动中做好学生情绪的调控与把握,同时给学生提供一幅小灯泡的内部放大图,提供给学生一些有关小灯泡的专有名词术语。
这样的设计,主要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学生对自己熟悉的事物往往缺乏细腻的认识, 课堂中,教师通过设计“画小灯泡”这个环节来揭露儿童对小灯泡粗略的、不完整的认识,从而引发学生自主地产生对小灯泡进行细致观察的愿望。这种先抑后扬的手段,是对儿童心理深刻解读的基础上得以运用的,它在设计上把画灯泡与观察小灯泡两个活动有结构地串联了起来,在“润物细无声”中影响了孩子观察周围事物的态度和方法,让他们在体会中明白科学探究不能凭借印象想当然,要躬行,要细致。
布局自由心境,激发学生连接小灯泡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怎样接亮小灯泡,允许有成功有失败,通过让成功的小组演示后,讨论小灯泡为什么会发光?猜测电是怎样流过小灯泡的。借助课件认识电路中电流的流动路线,只有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和电池的正负极都接通了才能让小灯泡发亮,突破教学难点,再趁热打铁,迁移观察方法,让学生自己分析接不亮的原因,了解一旦电路不通,形成短路或断路都不能使小灯泡亮起来,而且短路会很不安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再次合作,用多种连接方法使小灯泡发光,并学着画完整的连接装置图。最后进行综合运用,拓展探究内容,如何想办法使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再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经过“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让这堂课的结束作为下堂课的开始。
在这个环节中,重点是要培养学生“科学概念的描述能力”和“在细微处发现差别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在实验探究中领会过程与方法,兴高采烈地“探”寻科学味。
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就要善于给学生创设一些具有探究性的实验环节,善于把握课堂的每一个细节,为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而教,让实验探究切实走进我们的科学课堂,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探”出科学味。
(绵阳市御营小学 常青)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