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台县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局长 王述生
三台县以“文化为民,文化惠民”为宗旨,以“建设四川文化强县”为目标,以全省农村文化建设示范培育县和省广播影视示范县活动为抓手,构建文化、广播、电影、电视、网络、新网出版“六位一体,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力保障城乡群众享受均等优质公共文化资源。三台县的公共文化服务经验被新华总社《高管信息》,新华社四川分社《政要参考》,国家广电总局《决策参考》,《中国文化报》等20多家媒体在全国推介。
构建城乡一体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均等文化权益
建立“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统筹发展机制。在政策、资金、人才方面加大对农村(特别是边远偏僻地区)的倾斜力度,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心下移,资源下移,服务下移”,使文化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布局、合理配置、科学组合,全力保障城乡群众均等享受优质公共文化资源。
(一)完善服务载体,提高承载能力
近年来,三台县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项目1247个,投入资金40862万元。其中,投入26412万元完成321个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投入14450万元完成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新建成四馆两院(文化馆、图书馆、非遗博物馆、潼川豆豉专题博物馆、梓州大剧院、城区电影院),63个镇乡综合文化站、22个镇乡电影院、63个图书发行网点、93个公共阅报栏、932个村广播室、村文化活动阵地、932个农家书屋、109个社区文化活动室和109个社区书屋。新建154个新闻出版项目,总建筑面积为6100平方米。县文化馆、图书馆成功争创国家一级文化馆、图书馆。花园、郪江、断石、八洞建成省级示范文化站。
(二)健全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效率
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体育场、乡镇文化站、电影院、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等千余个公共文化阵地全部免费开放,基本公共服务免费提供。全县文化活动阵地实现“处处有”。投入1288万元完成全县932个行政村有线广播维修改造,实现无线广播信号覆盖三台全境,有线广播“村村响”。投入6705万元,在全县建成23个电影院,可同时容纳1.1万人在室内观看电影。建设30个农村固定电影放映点。全县有农村电影放映队3支,年放映农村公益电影1.2万场,观影人次135.3万,实现电影“月月放”。累计投入5469万元推进有线电视“村村通”向“户户通”转变。全县有线数字电视30.3万户,无线数字电视用户6500户。基本实现电视“户户通”。利用广电网络资源,先后建成13个专用网,长期在网宽带个人用户18683户,基本实现网络“处处用”。建立规范有序的新闻出版发行体系。构建以县图书馆为龙头,以镇乡阅览室、社区书屋、农家书屋为枢纽的全县统一interlib智能化借阅管理系统。全县有印刷企业和经营单位282家,有图书发行企业和单位247家。新闻出版服务实现“处处在”。
(三)建文化服务圈,保障均等共享
县城初步形成以梓锦文化广场、老西街县文化馆和县文化体育中心为轴心的3个“10分钟文化服务圈”。农村形成以镇乡文化站、村(社区)文化活动阵地为轴心的30分钟文化圈。
提供丰富多元服务内容,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载体是基础,内容是生命。三台县坚持“以人为本,普惠均等”原则,构建“群众点菜,政府买单,部门配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化公共文化产品及服务供给格局,满足城乡群众全方位、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
(一)以群众需求为导向
“能不能送一台川剧到我们镇”,“能不能派两个文艺干部指导我们的校园艺术节活动”,三台县城乡群众经常通过公共文化服务热线表达自己的文化需求。
政府及文化主管部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形式由过去的“我送你接”的单项灌输式转向与群众“供需对接”的双向互动式。相关部门建立民意需求表达与决策机制,在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民意的基础上集体研究决定公共文化产品及服务的采购和供给方式,让服务“对路子,合胃口,解饥渴”,真正满足群众的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文艺下乡始终坚持“按需分配”原则,力求群众喜闻乐见,自娱自乐,实现送文化与种文化有效结合,达到“文化为民,文化乐民”的目的。公益电影根据群众意愿,因时因地放映科教片,推广新技术,培训新农民,发挥“文化为民,文化富民”的作用。
(二)以惠民工程为抓手
阵地服务与流动服务结合。建立流动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积极开展流动文化服务,将文化送到老百姓身边。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搭建数字化服务平台,共享优质文化资源。城乡群众文化活动有舞台,体育锻炼有场地,读书看报有地方,观看电影有去处,文化大餐有吃头。保障了群众基本公共文化权益,丰富了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以文艺社团为推手
面向市场,引入竞争机制,采用政策扶持、项目补贴和政府招标采购等多种方式和手段,引导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提供设施、资助项目、赞助活动等多种方式解决公共文化产品需求多样化的问题。将百乐影城承包给绵阳中环电影公司,为全县群众提供与全球同步观看最新大片的视听盛宴。将农村公益电影放映任务承包给乐加农村电影放映队、百乐文艺演艺公司、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公司等3支农村放映队,保证了一村一月一场公益电影的放映服务的提供。引进大型文艺社团来三台县演出,赞助各类高档次的文艺活动,提供高品位文化享受。扶持光兰川剧表演团、成华艺术团、群声川剧团、龙树镇青年川剧团等社会文艺社团举办巡回演出活动,丰富群众民间文艺生活。
(四)以群众文化为载体
每当夜幕降临,不管是县城,还是镇乡,甚至村社,音乐响彻夜空,百十来男女老少在广场上尽情地跳着坝坝舞。
三台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全县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空前繁荣活跃。每年由县委县政府主办的正月十五民俗巡游、新春音乐会等大型节庆、主题文化活动20余场。由县文广新局组织的“送文艺、送图书、送电影”等三下乡活动百余场。县级各部门、各镇乡、社区、居委、学校、各民间组织开展的节庆活动、文化旅游节、文化艺术节、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校园艺术节、书法美术展等各类文化活动1000余场。各级各部门、各镇乡基本都有自己专业文艺队伍和品牌文艺节目,形成了大型文艺活动定期化,日常文艺活动常态化。特别是以花园镇为代表的部分乡镇,村村有专业演出队,月月有文艺表演,天天有群众活动。实现由“送文化”到“种文化”再到“育文化”最后到“用文化”的层层蝶变,形成了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和自强。花园镇种文化的典型经验被《中国文化报》、《四川日报》、《绵阳日报》等媒体推广介绍。
(五)以丰富节目为手段
县广播电视台和新闻网站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宗旨,牢固树立“内容为王”的理念,积极推进广播电台网络宣传改版升级,宣传品牌逐渐树立。广播电视节目制播量及外宣上稿数位居绵阳市县级台之首。年制作广播电视节目600多小时,年播出广播电视节目4000多小时。年编发各类稿件2万余条,编辑制作各类栏目、专题、专栏、现场录播节目共1000余期。2013年,市级以上广播电视台外宣上稿586条,其中中央电视台上稿29条。三台新闻网开设各类一级栏目20余个,年上载各类信息3万余条,月点击率15万余次。
扶持打造文艺精品力作,文化品牌特色亮点纷呈
出台《优秀文学艺术作品奖励办法》,从政策和资金上扶持鼓励优秀文艺作品,精品力作创作。全县文艺创作以“五个一工程”为龙头,以艺术创新为核心,以三台本土特色文化为元素,精心组织重点文艺创作和重点文艺活动,全力推出在省市乃至全国有影响的精品力作。年创作文学、音乐、美术、舞蹈、影视、工艺等文艺作品万余件,获奖作品千余件。
《阿里山的姑娘》、《春江花月夜》出自三台人邓禹平、罗中镕之手。《灯影》、《阿爸》等节目先后获得“金熊猫奖”和“中国电视金鹰奖”。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后方城纪》荣获四川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2014年,在中法建交50周年文化交流演出中,梓州合唱团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以金奖第一的佳绩折桂。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