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当年的小乞丐 今日的爱心大使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0-01-31  发稿编辑:刘庆


    绵阳市剑门路西段,有一个小吃店,名曰“绍琼黄记包子店”,店的主人彭绍琼是一个四十岁的妇女,从面容上看,与中国传统农村妇女没有两样,可就是凭开一个小小的包子店却成了小名人。近日,记者饶有兴趣地拜访了她,感悟了这位平凡女性的不平凡。


    苦命童年


     1971年,彭绍琼出生在雅安市雨城区北郊乡丁家村。生命总是捉弄这个弱小的女孩,9岁的时候,狠心的人贩子将彭妈妈骗至河北并卖掉,从此再也没有回家。小绍琼和5岁的弟弟每天夜里都哭喊着“妈妈”,可这一盼就是28年。体弱多病的彭爸爸失去妻子后,也抛下两个孤苦伶仃的孩子离家出走,从此杳无音信。


    失去双亲以后,小绍琼只好辍学回家,带着5岁的弟弟四处乞讨,过上了流浪生活。后来,姐弟俩分别被亲戚收养,苦命的孩子总算有了新家。15岁的时候,小绍琼在亲戚的帮助下,开始学卖菜。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小绍琼起早贪黑,慢慢的学会了坚强,懂得了生存之道,因为嘴巴甜,手脚勤快,又能吃苦,小生意做得很红火。为了给以后的生活打下基础,小绍琼拜在当地川菜名师徐言志门下,努力学习面点、厨艺,随后靠一技之长四处打工,当年的小乞丐成了靠手艺吃饭的打工妹。


    他乡追梦


    在学艺期间,彭绍琼偶然结识了雅安厨师小黄,也就是她现在的丈夫。在小黄的帮助下,她的生活开始有了转机,凭着一手厨艺,他们开始做起了自己的包子店,并且越做越好。后来,他们相亲相爱组建了家庭,并有了孩子。通过几年的打拼,他们积攒了些积蓄,开始谋求新的发展。2005年6月,他们携家来到多年向往的美丽城市绵阳,在剑门路西段开了一家包子店。刚开始的时候,因为人生地不熟,彭绍琼完全凭着厨艺和质量赢得顾客,慢慢的生意就好了起来。


    “说实话,在绵阳我遇到了很多的好心人。在我创业的时候,不仅得到了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帮助,减免了许多费用,也得到了媒体朋友的关爱,是他们让广大绵阳朋友认识了我,与我结成了朋友,并经常照顾我的生意,使包子店的生意越做越红火。”彭绍琼告诉记者。


    一晃几年过去了,包子店渐渐有了知名度,彭绍琼决定将自己的包子店做成品牌,于是向国家工商局注册了商标。


知恩图报


    凡是到过彭绍琼开的包子店的人都知道,那里跟别的餐馆没有两样,只是餐厅正中悬挂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头像格外引人注目。彭绍琼告诉记者“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我的今天,小时候失去父母,当地政府每个月补助姐弟俩60斤大米,还免费让我们上学。在我创业的时候,又是党和政府为我们排忧解难,处处为我开绿灯,原绵阳市副市长、现雅安市市长刘守培还亲自关心过我。特别是在绵阳这几年,政府各级职能部门更是从多方面给予了大力的帮助,使我的生意越做越好。”


    5.12大地震,面对九洲体育馆、南河体育馆数十万灾民,彭绍琼心急如焚,因为自己也是经历过苦难的人,她决定以感恩之心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每天深夜她和老公都要加班加点做包子,将一笼笼热腾腾的包子亲手无偿地送到灾民手中。数十天都坚持这么做,小俩口累瘦了许多,但他们觉得值。在灾民聚集点,她认识了北川中学学生邓佳玉,并收为干女儿,虽然不能以最大的经济实力去帮助这孩子,但她仍希望孩子能得到一份特殊的母爱,将来考上大学。


    在抗震救灾中,她多次以绵阳市民身份慰问救灾一线的部队官兵,并被官兵尊称为“爱兵大姐”。6月8日,彭绍琼辗转找到唐家山堰塞湖排险部队,将3000多个鸡蛋送到帐篷前,部队官兵死活不肯收下,并说要付钱,她说:“你们官兵为抗震救灾,不顾生命安危奋战在第一线,付出了很多,值得我们老百姓敬仰,我这点小心意你们一定要收下。”抗震官兵执拗不过倔强的她。


    如今,凡是绵阳公益活动,几乎都能见到彭绍琼的身影,是雷锋站成员的她常说:“以前别人帮助过我,以后我更要帮助别人。”


    离开彭绍琼的时候,她依然笑容可掬,对生活充满信心,祝愿她以后一路走好!(本报记者  秦敏)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