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关于做好幼小衔接教育的探索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0-01-11  发稿编辑:刘庆

    幼小衔接教育在幼儿园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幼儿的适应性、准备性,这既有知识上的适应和准备,也有习惯和心理上的适应和准备,目的是让幼儿顺利过渡到小学的学习、生活中去。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两方面具体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一、在做好孩子的思想准备上下功夫,使其从精神上全面适应小学的需要


    首先,要让孩子充满自信,以愉快、满怀渴望的积极情绪,向往成为一名小学生。教师应让孩子对小学的环境、生活和活动等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以激发他们步入小学的强烈愿望。在学前班后一个阶段,教师可对孩子讲讲有关小学的事,讲讲自己上小学时的有趣故事,使学校成为孩子向往的地方。还可不失时机地带孩子到小学去走走、看看,让孩子了解小学生活、上课的情况,使孩子们为自己能当一名小学生而感到自豪。在孩子做错事或调皮的时候,要多引导少责备,否则,易使孩子对小学产生心理恐惧。教师只有通过各种方法使小朋友满怀希望、愉快、自信,孩子才能迈出成为小学生的坚实的一步。


    其次,要让孩子做好刻苦学习、遵守纪律的思想准备。在幼儿园,学习是在生活、游戏中进行的,而且学习要求没有那么严格,多数也没有家庭作业。一旦进入小学,有些孩子面对以讲授为主的教学形式,就会感到没有在幼儿园里那么开心,有的则不能适应小学的教学要求,讨厌作业,甚至想逃学。因此,教师要让孩子对学习的艰苦性有充分的认识。可借助讲故事、说寓言等形式,让孩子明白学习是一件要付出努力的事,从而使孩子做好要认真、努力学习的思想准备。


    二、在做好学习准备上下功夫,使其从智力、品质、习惯上适应小学教育方式与教学内容的需要


    一要开发智力,提高孩子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语言能力等。有的教师认为,孩子要入学了,还是多教点知识吧,于是规定孩子每天认几个拼音字母、识几个汉字,又教孩子百以内的加减法,认为这样就是为孩子入学后的学习做好了准备。殊不知,这是舍本求末的做法,培养出来的孩子,一时看起来挺聪明的,但在以后的学习中后劲不足。教师在孩子入学前应把学习准备的重点放在开发智力上,多花时间和孩子一起游戏、交谈,到大自然中去,通过各种途径,让孩子多看、多想、多说、多做,引导孩子进行细致的观察,较长时间的记忆和复杂的思考,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孩子的智力处于最佳状态。这样,孩子才能自信、自如的应付与日俱增的学习任务,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二要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主要包括兴趣、自信心、情感、意志、品质等。为了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教师就不能将孩子禁锢在幼儿园里,也不能满足于孩子能背多少诗、认识多少字,而应在教师的配合下将他们带入社会、带入自然,让他们产生了解千奇百怪的世界的兴趣;带他们到图书馆、学校去,让他们产生“我要学习”的强烈愿望。同时,教师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愿望,教师应为孩子创造各种施展才能的机会。如果孩子成功了,哪怕是一次小小的成功,如会自己整理书包了、敢上台讲故事了……都会使他们产生愉快的体验,从而增强自信心。教师要让孩子明白自己是一个挺聪明、能干的人,通过努力是可以克服各种困难的。这样,孩子就会有学习的自信心。另外,学习是艰苦的事,需要孩子有坚强的毅力。一个不能自我控制的孩子是不会具有学习所需要的钻劲和恒心的。所以,教师要帮助孩子克服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缺点,培养其克服困难、坚持做好每一件力所能及的事的能力和习惯,以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三、要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还能大大减轻教师辅导的负担,对此,我们一定要从细微处着手,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认真细心的学习习惯,保持文具和书本整齐清洁的习惯,做事有条不紊的习惯以及正确的握笔书写姿势,学会整理书包等。教师千万不要以为这些是小事,认为“树大自然直”,有些小毛病以后会改的。要知道习惯一旦养成,再改掉这些习惯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教师一开始就应该防微杜渐,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为使幼儿将来能有健康的体魄,充沛的精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个性,快乐的情绪和健康的道德,为提高幼儿独立生活、友好的与人交往的能力,使幼儿成为适应社会、能与人合作和相处的具有健全人格的人;为幼儿顺利步入小学,适应小学的生活、环境、人际的变化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实践中努力。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