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很多书,似乎现在还没有人能对“教育”赋予科学、准确、具有教育生命意义的解释。本想从教育的本质内涵中寻觅教育的行走方式,但多年的思考仍无结果。于是改变分析思路,从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目的思考教育,有了些许感悟。
孩子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我以为,一个人接受教育不外乎有三个层次的要求:学会生存技能;提高生命质量;实现人生价值。
其中“学会生存技能”是最基本的,也是最主要的要求。没有生存技能,提高生命质量、实现人生价值、回报社会就是空谈。学校教育应该着眼于为学生生存技能的形成奠基,应该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都知道,并不是知识越多,生存能力就越强,知识与能力并不必然的成正比增长。
学知识,并不意味着获取更多的信息,而是扩大我们生活中真正需要的产生结果的能力。学校教育为学生升学做了大量的工作,而为学生生存技能提高所做的工作严重不足。责任虽不完全在学校,但这样的教育发展的后果值得每一个教育人深思。
现有的教育评价机制将考试分数推到了一个无以复加的高度,分数导致了学校教育的偏差。但分数不等于知识,更不等于能力,分数只能说明某人某学科某一阶段的知识掌握情况,不能绝对说明人的能力发展情况,更不能反映一个人的综合素质。
我们常听到“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一直以来,我对这句话深不以为然。人生的起跑线在哪?有统一的起跑点吗?决定比赛结果的是起跑线吗?仔细想想,人生的起跑线不可能统一,人与人的差异在十月怀胎中就存在了。家庭文化背景、社会背景、经济条件等等的差异,早就决定了个体起跑点的不同。你可以不承认,但你必须面对现实。在人生的长跑中,决定胜负的不是起跑线,而是起跑后的速度和耐力。我们的教育应该让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生活的幸福和乐趣,感悟个体存在的意义。
学校教育的作用在哪里?
我以为,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学校教育的作用有不同的侧重点。
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以“培养良好习惯,训练思维能力”为主;在专业教育阶段,学校教育的作用体现在“培养学科精神,提高科学素养,掌握学习分析研究方法”上。
据调查,半数以上的老师感到从事教育工作很累。我以为教师的累与社会夸大教育的作用及教育人历来的强烈的自我反省意识上。每当一种社会思潮到来的时候,总有一些人能从中分析出教育的责任。有社会责任感固然可敬,但无限夸大教育的作用,我不能不说有点偏颇。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能改造人,但并不是人人都能通过教育得到改造和教化,教育毕竟是外因,还必须通过内因发生作用。教育、环境、遗传、主观能动性是影响孩子成长的四大因素,教育只是因素之一!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塑造学生良好品质,让学生潜能得以发挥,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有人说,“爱是教育的一切”。对此,我不敢完全苟同。教育需要爱,但仅有爱是不够的。现在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不是我们对教育、对学生付出的爱不多,而恰恰相反,是我们付出的太多,爱得太深,深得学生不敢越雷池一步。学生的童真、童趣、活泼天性都在“爱”的名义下丧失。所以教育还需要宽容,需要智慧,让孩子在管理智慧的光芒下进步,在“美丽的错误中成长”。
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老师准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找到当老师应有的感觉,但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老师的角色定位不准,找到的是当警察、监工、官员、“班妈”、教育技术工人、教书匠的感觉,在刻意维护家长、教师尊严的同时,忽视了孩子应是在“错误中成长的人”,需要教育智慧指导下成长的人。
教育智慧从学习中来,从实践中来,从相互交流中来。通过不断的学习、交流、实践,实现自我超越。教学方面的改进是集体的而不是个人的事业,而与同事协调一致进行分析、评估和实验是教师取得进步的条件。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