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生前身后事(上)
“父亲在世时,我并没有完全理解他的价值。在他离开后,才愈发感到他的珍贵。”
在大师离去的日子里,长子钱永刚以及千千万万中国人对钱学森的怀念,让这个漫天飞雪的冬季变得温暖。
钱学森回国时,中国的科学大业正艰难起步。
钱学森离开时,现代化的天空早已星光璀璨。
半个多世纪里带给中国的一切,就是这位科学大师的遗产!
深切的爱国主义情怀,是钱学森留下的精神遗产
白菊如雪。在京西阜成路8号院这座被鲜花和挽联淹没的红砖小楼里,钱学森住了49年。
一张深灰色的书桌占据了书房兼会客厅的一半。书桌旁立着两个硕大的地球仪,把窗外的光影折射得星星点点。我们不由得设想,主人当年在这里伏案工作时,也许常常会用手指轻轻一拨,就从地球的那一端转到了这一端。
然而,半个多世纪前钱学森跨越太平洋的旅程,并非如此简单。
钱学森出生在辛亥革命爆发后的那个冬季。淞沪抗战中日本侵略者呼啸而来的飞机,让这位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专业学生的志向从铁路转向航空。
“科学救国是我们那一代人的理想。钱学森看得更远。他说,国家这么落后,不仅需要读书人,还必须有政治上的革命。”两院院士、钱学森的交大同窗罗沛霖回忆说,“这句话对我的人生影响很大。”
大学毕业后,罗沛霖到延安参加革命,钱学森则在1935年前往美国留学。他用一年时间拿下了麻省理工学院航空专业的硕士学位,随后在加州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
上个世纪80年代,当长子钱永刚追随父亲的脚步来到加州求学时,父亲当年生活的痕迹已荡然无存,但钱学森“谁敢跟我比成绩”的故事却仍在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和学者中流传。
“敢说这样的话,真让人佩服!”来自台湾、香港的同学们对钱永刚说。
其实,也是到这时,钱永刚才知道父亲究竟有多么优秀。
参与设计美国第一枚军用远程火箭,建立被西方航空界沿用20年的“卡门-钱近似”公式,钱学森在28岁时即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被他的导师、“世界超音速飞行之父”冯·卡门称赞为“美国火箭技术领域最伟大的天才、最出色的火箭专家”。
关于自己的传奇,钱学森对子女只字不提。多年后,他曾回忆说:“我在美国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因为我是中国人。”
不买房子,也不买保险。从出国那天起,钱学森就从报纸、广播里关注着国内的局势。两院院士、曾经在加州理工学院师从钱学森的郑哲敏至今记得,当他们谈到共产党努力保留和发展少数民族音乐时,钱学森欣慰地笑了。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