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北川羌族自治县擂鼓镇计划生育服务站站长王芳
“我努力的想把自己手上的事情做完,可是为什么总是越做越多呢?太累了,我想停下来!我也是人,我不是机器,我想休息了。有时候真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但是一想起她们失去了亲人,急盼有自己的孩子,又觉得自己太自私了,为什么只想着自己的感受呢?”
这是2008年10月的一天,北川羌族自治县擂鼓镇计生站站长王芳写下的第一篇QQ日记,字里行间透露出无奈、疲倦和自责。
“5·12”特大地震发生时,正在擂鼓镇政府汇报工作的王芳侥幸逃生。从废墟中爬出来后,王芳又冒着余震抢出服务站的标志牌、绵阳市人口计生委授予的“四优一满意服务站” 奖牌及“免费计生技术服务定点单位”匾牌。正是这三块牌子,一直鼓舞着王芳独自支撑起擂鼓及其周边的通口镇、香泉乡的计生服务工作。
“5·12”特大地震给擂鼓镇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很多家庭因此面临着再生育问题。去年7月底,再生育全程免费服务行动刚启动时,擂鼓计生服务站只有王芳一人。为建立再生育对象档案,了解重点再生育对象,她爬山涉水,挨家挨户摸情况;在板房小区,她天天提着沉重的B超机进进出出,给妇女们做检查,回来后将资料逐一整理归类。由于人手严重不足,王芳常常加班到半夜。
王芳深知,每一个宝宝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也是北川的未来和希望。她的心时时刻刻都被服务区内的姐妹们牵引着。每当检查出再生育对象已孕时,王芳就会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一声 “OK”脱口而出脸上溢满喜悦;每一个新生命的到来,王芳总要兴奋好一阵子,宝宝出生的第一刻,再生育夫妇总是第一个打电话给她。
“今天我好高兴啊,看看来电,我几乎要跳起来了,她真的把消息第一个告诉我,我太高兴了。地震后第一个再生育宝宝就要出生了。周姐姐,谢谢你,是你让我对自己的工作更有信心,同时也让我更加热爱这片土地。”
QQ日记里说的“周姐姐”是王芳的服务对象。孩子出生那天,王芳特意从北川赶到绵阳医院。看到这个来之不易的“小宝宝”,王芳十分激动,抱着孩子,亲了又亲,就像从自己身上掉下来的一样。
王芳和再生育姐妹们分享幸福,也同担忧伤。“吴姐怀上的孩子突然没了,一阵特别辛酸的感觉,好想痛痛快快的哭一场,我是不是真的很无能?”王芳曾在她的QQ日记里这样写道。
王芳的服务区域总人口超过3·4万。 因为事务太多,她每天都得打紧安排。上午在站里做检查,下午通常要进村入户。常常是晚上七八点才能回到站里。回到空寂的住所,一种特别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和所有妇女一样,王芳也想丈夫,想孩子,想自己的家人。但丈夫在大山深处的小坝乡工作,他俩经常一个月也不能见上一面,儿子却只能由住在绵阳的爷爷奶奶照顾,一家人大多只能在电话里联系。儿子在电话那头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妈妈,你啥时候才回来呀?每当这时,王芳就会泪光莹莹,心里感觉像针锥一样痛。
长时间超负荷工作,王芳最终累倒进了医院。但即使在医院里,她仍放不下那些再生育姐妹们。常常顾不了医生的劝告,悄悄收起住院通知单,固执地回到岗位上。今年7月初的一天,因劳累过度,王芳连续两次晕倒在岗位上,经检查,她已患上了颈神经痉挛和严重的痛风。
看着王芳为大家劳碌奔波,甚至带病工作,服务区的群众疼在心里,他们用山里人最淳朴的方式表达对王芳的感激和敬意:寒风里,患者张姐给她送来了取暖炉,再生育对象吕姐给她送来绣花鞋垫;看到她忙于工作无暇买菜做饭,常有人带着蔬菜、水果、腊肉甚至老母鸡,悄悄地放在她的门前……这些,常常让王芳感动不已。
作为一名普通基层计生工作者,面对灾难和困难,王芳也痛苦和彷徨过,但她从没有放弃,咬紧牙关挺了过来。十多年的计生工作中,特别是在为震后再生育妇女服务的过程中,王芳的情感已深深融入了计生事业之中,她的心已与灾区再生育妇女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替她们分担忧愁,帮她们解决难事,为她们点燃生活的希望,与她共同分享新生命诞生的喜悦 ,而王芳也在默默奉献中体会到了真正的幸福。
考虑到王芳工作量太大,今年3月,北川计生局又为她配备了两名助手,其中一名在地震中失去了孩子,已怀孕临产。到今年7月1日,王芳和她的同事们所服务的区域内共有再生育对象345人,已怀孕50人,已生育7人。(绵阳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