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杂谈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09-10-16 发稿编辑:景秀丽
路
地震后离开片口一年多只回去过两次,擂鼓离片口并不遥远,可就是交通太难了。关外的人只知道擂禹路难走,殊不知走过了擂禹路更难走的路还在后面。擂禹路再难走毕竟已经上过几次新闻联播,有了知名度随时都保畅通,关内没有知名度的道路不通也正常,每走一次就叹息一次:这条路啊,什么时候才能畅通无阻?关内人的命运被这条路死死地拽在手心。在我很小的时候,老百姓出工终于修通了一条毛坯路,八六年驶来了第一辆客车,标志着片口正式通车了,从八六年到零九年的二十多年里,片口人在这条通往外界唯一的土路上不知疲倦地颠来簸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条路留给人的辛酸只有从这条路上亲历过的人才最懂。路的辛酸带给片口人更多的磨砺与坚强,从这条坑坑洼洼的路上颠簸出了大学生、研究生、博士、海归,年轻一代更是人才辈出,天南海北闯世界。片口人没有因为道路的崎岖而自卑、自弃,不管走到哪都挺着不屈的脊梁,堂堂正正地做人,踏踏实实地做事!
变
片口在解放前有小成都之称,因为它处于三县交界处,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形势造就了它不夜城的繁华。随着时代的变迁,在地理位置上它成了北川的死角,跟昔日的小成都根本联系不上。这次回去我看到了一个重要的变化:老百姓修房忙。地震后国家有扶持,再加之片口老百姓的经济条件一直比较好,修房的特别多,很多人家已经搬进了新居。房屋在百姓眼里已不局限于遮风挡雨,既要实用,更要美观,修得像别墅的房屋已不在少数。街道上矮小的房子都变成了高楼,显示着主人的气派与实力。即将进入场镇时,迎面扑来一段平坦的水泥路,两边是排列整齐的路灯,场镇口是一个广场,山东聊城援建的,取名为聊城广场。广场对面一座新架的桥,坚固、宽阔,名为白草河大桥,那座用了几十年,冬天上学时曾让我无数次滑到,划破裤脚的刚板桥终于被它取代了,也是聊城援建的。真替现在的孩子高兴,他们再也不用像我那样上学时担心从钢板上滑到大河里,再也不用担心破损的钢板划破裤脚。顺着街道往上一直到十眼桥再不用担心道路泥泞,以前没有修建的街道现在都变得宽阔平整。干净整洁的街道,气派的楼房,片口又有了生机。但愿片口越来越好。
憾
虽说很想回片口,回去看过后又有太多遗憾。我在片口呆的时间最长的地方除了家便是片口小学。在那读了六年书,又工作了十几年,感情特别深。片口小学曾是国立二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校园所处位置在整个北川的学校算得上数一数二。地震后学校重建和中学合并为九年义务教育学校,校址也搬到了原中学的地盘。来到原小学校园,水泥地面已长满青苔。操场本来很宽很宽,我们以前的校长花了不少功夫将操场打成了水泥地,没有了灰尘和泥泞,又用反光胶带贴出跑道、篮球场、排球场和羽毛球场。现在的操场上没有了跳跃的学生,取而代之的是挨挨挤挤的板房教室。这些板房教室在学生离开这所学校后只能落满灰尘、寂寥地站在那里。操场也长满青苔失落地陪着板房教室,一齐品味着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凄惨。操场边那两栋教学楼更是无力地守望着操场,追忆往日朗朗的读书声。操场正面的舞台铺满落叶,凋零的落叶让人无法回忆昔日舞台上孩子们一幕幕精彩、热闹的演出。舞台墙上的壁画和瓷砖画已被污水侵蚀得面目全非。走到以前教师的生活区,空气中总夹杂着一股霉味。老房子和搭建的板房已是人去房空,只剩一两家,也不常在。没有人,便没有人气,偌大的小学几个人很难让这里的空气变得温暖。随便走走看看,看到最多的是蜘蛛网和灰尘,一座标准化B级食堂刚用了一年多,现在也慵懒地躺在那任由蜘蛛、灰尘和人的处置。我亲历了这所学校的成长,它由原来连一个像样点的厕所都没有的学校,成为制度规范,设施完备的学校经历了两代校长艰苦、不懈地努力。然而,这座百年老校在地震后彻底改变了命运,结束了生命历程。见证一件事物由衰到盛是一件鼓舞人心的事,反之却是一件揪心的事。一个人的力量有时大到可以改天换地,这所学校的命运跟历史的长河相比算不上沧海一粟,是不是还是可以模仿武则天为这所百年老校立一块无字碑,对它的坎坷命运任由人品评。
愁
老天记性真不错,年年都不忘记国庆下几天雨,今年又不例外。看着外面的雨帘,听着唰唰的雨声,眼看着假期快结束了,这雨还没有一点停止的意思,真着急,怎么返校啊?世界上也许再也找不到比这条路更烂的路了。据说在今年十二月底政府要求把这条路全部打成水泥路面,但愿这次是我最后一次走超级烂的路。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