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羌 笛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09-09-22  发稿编辑:刘庆


    编者按:北川残联周永珩的《羌笛》如诗如歌,是难得的佳作,好!


    羌笛的鸣响已有两千多年了。


    早期的羌笛用鹰骨或羊骨钻孔而成,后来羌民改用生长在海拔3500—4000米高山上的油竹制作。据考证,羌笛在汉代就流传于西北等地,到唐代时成了边塞上最常见的一种乐器,“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是其表现力的最佳写照。
较以往的岁月辉煌,近代的羌笛显得有些冷寂。在5.12地震前,我对羌笛的记忆只有一次。那是九十年代初期,我和一帮文友到阿坝州茂县游玩,当地文友带我们去听羌笛,只听羌笛音色清脆高亢,隔了会儿就有了悲凉之感,快结束时可以用撕心裂肺来形容。我就有悲从中来的酸楚,那种记忆侵入我骨髓之中,后来十来年中我又有多次和羌笛亲密接触的机会,但每回我都找托词,对羌笛敬而远之。虽然我是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北川人,是羌家的后代。


    5.12大地震撕裂了岷江上游的河谷地带,一些羌人被迫迁徙到城市,羌笛也一路跟随。我想,在钢筋水泥、高楼林立的城市,羌笛是不太适合在城市逼仄的空间演绎它充沛的情感,它原本是属于荒野、属于旷远的大自然呀!


    再次听到羌笛声是在绵阳城边老龙山上,羌笛吹奏者是北川人黄锦河。那时我正因地震失去了故乡,像无根的浮萍、随风漂泊的落叶般活着,我是漫无目的边走边看,却遇天籁般的声音。


    当羌笛声响起时,我早已泪流满面……少顷,羌笛声音慢慢柔和明亮起来,然后笛声像是从樊笼里冲出来似的,使人心如鹿撞,豪气顿生!


    呀,这和我以前听羌笛时的笛声大为不同。


    这小小的羌笛居然延续千年,是因为能够在羌人一生最重要的时刻扮演最重要的慰藉吗?


    曾经强大过,曾经没落过,曾经称霸过,曾经屈辱过,曾经在西北的大草原上挥舞马鞭,弯弓搭箭,扬刀立马,曾经在西南高原上披荆斩棘,建造家园的羌人,力挽狂澜治理水患的大禹的子孙难道会屈服大自然的淫威吗?


    千百年来,羌人一直辛勤耕耘、生生不息、勇武不屈、有大山一样刚烈性格的羌人,在沧海桑田的大变换中,从来没有怨言,没有退缩,过去是,现在也一样!
远处传来声音,隐隐约约,我仿佛听见悠悠的羌笛依然飘荡在高高的羌山上,美丽的羊角花依然开满山岗,地震留下的废墟上建起了幢幢碉楼,河畔边正崛起一座座崭新的城镇。


    啊!我愿这笛声从此不再悲凉,吹奏出羌家人新生活的美好画卷……(周永珩)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