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母校汉中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09-09-06  发稿编辑:刘庆


    青神县汉阳中学是我的母校,在那里我度过了初中和高中六年难忘的时光。
汉阳中学位于岷江河边一个古老的小镇汉阳镇,与老家一河之隔。古时候,没有铁路和公路,四川人出川的主要通道便是岷江这条水路。汉阳镇地处岷江小三峡上游三公里,由于独特的地理条件,成为古时商贾云集之地。汉阳镇古称清溪驿,唐代大诗人李白出川时曾在此小憩一晚,写下了著名的诗篇《峨眉山月歌》。小时候,我喜欢到岷江河边,看南来北往挂着美丽白帆的大木船,听光着臂膀脚踏实地埋头向前的纤夫们铿锵有力的川江号子。


    很久很久以前,四川名食中便有“嘉腐雅鱼汉阳鸡”一说。乐山古称嘉州,乐山的西坝豆腐享誉海内外。雅安高山峡谷河流里有一种冷水野生鱼叫雅鱼,由于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加上鱼头部位有像宝剑一样的鱼骨头在四川颇有名气。汉阳镇一带以沙土为主,自古以来盛产花生,当地老百姓喂养土鸡主要是在花生地里放养,吃着花生长大的鸡无论凉拌、红烧还是清炖,都有浓浓的一股香味,外地来汉阳办事的同志离开时都会买上一两只捎回家去与家人分享。


    我念初中和高中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正好赶上改革开放的浪潮,老家正在推行农村土地包产到户承包经营,学校初中和高中的学制由两年制改为三年制。当时汉中既办有初中又办有高中,由于划片区招生关系,我在这里念完了初中和高中,比我上一届的同学多读了两年,却没有机会到县城中学去学习。


    我的初中同学主要来自汉阳、罗波、瑞丰、天庙、桂花五个乡镇,高中同学来自全县各个乡镇和县城。绝大多数同学的家庭并不宽裕,生活很清苦,每个月的生活费只有几元钱,大米由家里送到学校,一日三餐吃的主要是老南瓜和酸冬瓜,一周学校食堂供应一次肉,同学们都称为打牙祭。由于是住校生,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洗衣服、补衣服、洗被子、缝被子等许多事情都得靠自己去完成。


    教我们的初中老师多数是教学经验较为丰富的老教师,他们对学生给予了父母般的关心和关爱,既教会了我们如何学习又教会了我们同学之间如何相处。有的老师曾夸我们班班风好,考试不需要监考老师又无同学作弊。教我们的高中老师多数是文革后参加高考考上大学毕业不久的年轻大学生。他们只比我们大几岁,在教学上严格要求我们,在课外活动中却和我们打成一片,一起在操场上打篮球打排球,一起到岷江小三峡和金牛河宝镜沱搞野炊,一起去游泳一起去登山一起去植树,彼此之间似乎没有什么距离。


   学校围墙外有两条机耕道,一条通往几里外的小山丘,一条通往岷江河边的甘蔗林。每天晚餐后,老师和同学们都会沿着这两条道路走上好几里,散散步放放风透透气,赶在晚自习前返回学校。高中的学习虽然有点紧张,但一到周末,同学们就会相互邀约,这一周到这个乡镇几位同学的家里走走,下一周到那个乡镇几位同学家里看看。尽管当时乡下交通不便,主要靠步行,有时一天得走好几十里路,但同学们的兴致还是非常高,一边走还会一边大声哼上几句流行的小曲小调。


    高中毕业后同学们不得不各奔东西,各找前程。有的考上大学找到了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有的参军读军校后当上了军官,有的从摆地摊、修自行车、帮人开车做起慢慢当上了小老板,也还有不少同学在外打工,在家务农。分别二十多年,有的同学见面多,有的同学见面少,还有的同学未曾见过面。大学毕业至今自己工作的单位也换过几家,离母校的距离也越来越远,不管如何,只要有人提到汉中,我就会有一种亲切感,就会有一份思念情,毕竟那是我和老师同学们曾经一起学习一起生活结下深厚友情深厚友谊的地方。(商碧辉)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