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灾后重建任重而道远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09-09-04 发稿编辑:景秀丽
教育重建是整个灾后社会恢复重建的重要内容,对灾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将产生长远的影响。学校在这次地震灾害中受损较大,倍受社会舆论关注。教育重建关系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的长期利益,是一个重大的民生问题。所以,教育重建不是一个单独的“学校问题”,它是整个社会恢复重建的窗口。这个窗口作用发挥得好,既有利于帮助人们理性认识灾难,稳定社会情绪,又有利于加强政府与民众的沟通,维护社会的稳定,进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当前,在灾区教育恢复重建过程中“硬件”建设受到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对教育资助主要集中在物质帮助上,对于教育重建中的非物质方面还认识不足,甚至存在着误区:把教育重建单纯看成一批硬件修补和再造问题。
教育重建是一项伟大的文化再造再生的工程。重建的不仅仅是校园、校舍、设施和设备,更是思想文化、教育精神、心灵家园、教师队伍、学校课程、教学制度等的重建。教育重建中非物质方面的重建,是教育重建的灵魂。重建既是恢复和修复,也是再生和新生,更是创新和创造。如果“软件”不到位,也会限制、制约“硬件”作用的发挥。因此,重建不光是重建一批物质性的构筑物,也是重建已经沦为废墟的文化,重建已经破碎了的人心。大灾之后的教育恢复重建,是一个原地起立的过程,是一个发展起跳的过程,是一个破旧立新、革故鼎新的过程。既包括对震出来的问题的解决,也包括对震前问题的解决;既具有鲜明的个性,也具有普适的共性。教育恢复重建工作,就是要把握个性,适应共性,并且把两者科学地结合起来,立足实际,遵循教育规律,在废墟上建设一个继承历史、融入现实、面向未来的新教育。
据统计,全省受灾学校1.18万所,直接经济损失300多亿元。除直接的物质损失外,非物质方面损失也巨大。
教育重建工作任务繁重,面广量大,必须将短期规划和长远规划互相兼顾统一起来。要以长远规划为主,短期规划为辅。短期规划的目标要定位在2年—3年的短时期内,以解决学校基本教育教学问题为主;长远规划定位,要以提升教育软环境为主。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防止短期规划建设的浪费,以实现长远规划建设效益的最大化。加之大地震对各种工程建筑,提出了很多过去理论上和实践上未解决的问题,需要认真加以研究,不断充实、完善技术新课题。因此,这次灾后长远建设规划,一定要高标准、高质量,要能经受强地震和其他地质灾害的考验;要做好时间准备、财力准备和科学技术准备。只要把好这种规划的关系,才能以短期规划打基础,促进长远规划的可持续发展。
据了解,在51个极重灾县(区)中,面对教育重建的数亿资金,绝大多数县级财力和社会援助是有限的。
盐亭县历年都以巨资投入教育,在“5.12”特大地震前,教育已经负债,受第三产业尤其是房地产业发展速度放缓和国家对地震灾区实行税收优惠政策的影响,该县财税收入大幅减少,而为加快灾后恢复重建,又必须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经济社会重建项目建设,县级财政支出将进一步增加;面对巨额的教育灾后重建资金压力,县级财政根本无力承担。因此,对盐亭县这样的灾区,省市政府应给予大力支持,应建立以政府为主、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重建投融资模式。
教育,应该为生命而存在,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成就人生,应该是生命教育的核心,而珍惜生命是生命教育的最重要的基础,也是所有教育的基础。因此,我们应该教会孩子,如何面对各种灾害,学会自救与帮助别人;应建立健全防灾救灾制度,完善覆盖中小学校的应急预案体系;应该有针对性地让学生了解火灾、防洪、地震等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应对措施,并且进行自救与救助别人的演习。
地震中,灾区教师也经历了家园瞬间破碎的惨景,有的亲人离散,有的亲眼看到自己的学生、同事、朋友伤亡,都给他们的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复学复课后,教师工作与生活条件艰辛,迫切需求关心和关怀。如果震后灾区教师得不到应有的、及时的关注和关爱,垮了这支队伍,将严重影响教育重建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因此,社会尤其是教育部门需要高度关注灾区教师队伍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给予奋斗和坚守在抗震救灾一线和复课工作中的校长和广大教师应有的关心和抚慰。全面深入地采取多种形式了解教师的心理需求和生活需要,正视他们在灾难中所受到的身心伤害,认真研究教师的心理康复和疏导问题,帮助解决教师生活与工作中的困难,提供教师专业发展所需的智力支持。
教育灾后重建,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只要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科学规划,科学重建,科学发展,一定能够经得住时间的考验,灾害的考验。大灾之后创奇迹,我们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