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绵阳市应急志愿服务支队支队长何勇涛:把志愿者行动视为事业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09-05-31  发稿编辑:刘庆

    “5·12”特大地震那天,我刚从广州返回绵阳市安县花荄益昌社区家里才4天。那天,我从自家倒塌的房屋逃生后,救出了3名街坊。接着为90余户群众搭建帐篷,又到社区帮忙搬运救灾物资。大地震前,我和妻子做了点生意,带着10岁的儿子,过着其乐融融的小日子。但是,大地震改变了这一切,我们一家和社区4000多名群众不得不搬进了帐篷。


    很快,我发现受灾群众挤住在各个帐篷区时,环境卫生恶劣,影响着群众的身体健康。于是,我找到社区领导,自愿承担起卫生防疫工作。那些天,我每天早晨4时就要起床,到各个帐篷区施药,晚上10时才能回自家帐篷,有时一天只吃一顿饭。由于施药时没有合适的防护设备,我的衣服被药蚀坏了两套,身上、脸上都长了小痘子。2个多月过去了,我也瘦了10斤。此时,妻子劝我,“你要是把这劲头放在生意上,可能钱赚得更多。”我对妻子说,人活着就要有奉献精神,如今天灾当头,党和政府给了我们灾区群众这么多的关怀,我们青壮年应当站出来,为国家效力,为人民解忧,互相帮助,共渡难关。


    不久,一些志愿者聚集在我身边,我们就像一支机动队,总是及时地出现在安置点的各个“危机处理”现场,为群众发放物资、搭建帐篷、照顾伤员、下货扛包、环境消毒、照顾老弱、组织文艺演出、协助心理抚慰等……在“9·24”特大洪灾中,我为群众排险时,受了伤也没下火线,因此被评为四川省优秀抗震救灾志愿者。我没想到,自己只做了这么点小事,却获得了这么大的荣誉,那时,我决心把志愿者行动当做事业来做。


    经过多方努力,去年10月,安县应急志愿服务大队成立,大队主要承担市辖区发生的重特大突发灾害、次生灾害的抢险救灾工作,为特殊困难群众以及需要帮助的群众提供志愿服务。我被任命为副大队长。大队成立那天,看着自己所率领的这支百余人的队伍,着装统一,装备不错,我笑了,但我很快又笑不出来了。原来,我们志愿者为群众的服务是义务的,但为群众服务时所产生的费用,小到挖沟渠,要买铲子,大到余震后排险,需要租用工程车,都需要钱。最初,这些费用都由队员们平摊。一开始,我并没觉得这有什么问题,直到有一天,需要每个队员交纳17元的租车费时,一名队员涨红了脸说:“对不起,我身上只剩下5元钱了……”我知道,这名建筑工人出身的队员不是吝啬人,在灾区几个月,他已经花费了上万元。我更知道,多数队员们几乎都是辞了职,或请了长假来做志愿者的。开始几个月,大家满腔激情,什么都不考虑,但生活压力出来时,很多队员不得不选择离开。


    我与队友们思来想去,最终由大家凑经费组建起志愿者创业就业服务中心,吸纳队伍里的志愿者就业,盈利收入全部用作志愿工作经费。在绵阳和安县团委的帮助下,我们很快联络到当地一家企业,加工一批线圈等电子元件。1个月后,当我们提前完成加工产品任务时,厂家代表说:“没想到你们做得这么好,产品数量和质量都非常合格!”渐渐地,当地好几家企业都开始主动和我们联系。同时,那一个月内,我和队友们参与当地灾后重建服务200多人次,相比以前有所增加。


    去年12月5日,绵阳市应急志愿服务支队成立并在花荄镇和原板房区有了办公场地,我被任命为支队长。志愿者服务中心的电子加工部由1个扩展到了4个。从此,接到求助时,队员们提供志愿服务,空闲时,他们则到服务中心“上班”。由于有了生活保障,注册队员人数回升到119人。我们的盈利尽管不多,但全部投入到志愿服务后,租车、买铲子等费用就有了着落,再不用四处凑钱了!我们这种自己“造血”的探索,得到了团省委有关部门的肯定。


    为了提高志愿者的专业服务技能,今年春天,通过努力,我们首批23名志愿者前往南充,在当地消防官兵的指导下,学习了应急救援等技能。很快,这些技能派上了用场,在春夏之交火灾高发期,我们应急志愿服务队的20多名志愿者,蹲守在花荄、秀水、塔水等地的板房区进行消防安全保卫等工作,赢得了群众的称赞。(绵阳日报记者  田明霞)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