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与杭州日报联合行动,于5月14日找到了《走出北川》照片中托举伤员走出北川的解放军战士。随后的几天里,初步确认照片中的伤员是家住北川曲山镇安子坪村的王清华。昨(21)日,在绵阳市公安局的户籍信息里,记者查找到了登记在地震失踪人口中的王清华的信息,经比对,《走出北川》照片中的伤员是王清华。
5月16日,记者走进位于绵阳永兴的曲山板房区和北川任家坪的板房区,经过30余名群众的辩认,初步确定《走出北川》照片中的伤员是王清华。在北川擂鼓板房区里,王清华幸存的直系亲人包括姐姐王清慧和外甥女王平英及丈夫,说照片中的人有七八成像王清华。
5月17日一早,记者再次走进绵阳永兴曲山板房区,民警告诉记者,目前永兴板房区内还没有建好户籍管理系统,有关户籍信息,要到北川任家坪板房区派出所或者绵阳公安局才能查询到。当天,在永兴板房区G街区一个书报亭,记者把洗印出的《走出北川》照片悬挂在此,很快就聚集了20多位灾区群众。大家看过照片后,说:“这张脸看着很熟悉噻,肯定以前见过,但是想不起具体身份来了……”其中的居民刘显军说:“这个伤员很像曲山镇一位老师,现在北川一些老师集中在“八一帐篷小学”教书……”
5月18日,记者来到位于绵阳城郊的总装绵阳八一帐篷小学,《走出北川》的照片在老师中间传阅后,老师们说:“我们没在文教系统里见过照片中的伤员。照片中伤员身着的灰白色制服看起来更像一个工人。
5月19日,记者来到位于北川擂鼓镇的北川人民医院里,见到了女医务工作者雷琳。地震前,雷琳在绵阳市三医院工作。去年5月12日晚8时,雷琳和单位的另11名同事组成的医疗队,从绵阳坐汽车来到了北川。当晚,在北川中学的废墟里,医疗队只能借助车灯开展救援。5月13日中午11点,当雷琳从北川县城里急救回来,医疗救助点已经建好了,是一顶白色的小帐篷。那时,雷琳只能在撕开的烟盒纸上登记伤员的情况。随着救援的深入,后来的登记工作也暂停了。雷琳说:“2008年5月14日中午,还处于救人的黄金72小时阶段,在北川中学急救点获救的伤员大概有二三十人。这张照片中的伤员我见过,可是由于伤员太多,可能记不清了。从照片上看,伤员很可能受了内伤,而内伤的伤员一送到这里就会立即被转到安县、绵阳、成都等地的医院。”
5月21日上午,记者来到绵阳市公安局治安支队的户籍管理信息中心。民警打开装有现有人口信息的电脑,仔细翻查有关王清华及其妻子,两个女儿的信息,数据库里没有任何登记。又打开另一台电脑,其内装有“512”地震遇难失踪人口信息,仔细一查,王清华已登记在此。在场的警官和记者都认为,通过电脑打印出来的王清华身份证照片,与《走出北川》中伤员惊人的相似。
记者从数据库里的信息登记得知,2008年6月13日,是一个名叫“秦德清”的中年男子,前来绵阳市公安局,对王清华一家五口人(包括王清华的妻子秦秀华,女儿王芸和王琴,以及王芸的女儿龙海鑫)作了地震失踪人口登记。经过多方打听,昨天下午4时,记者在安昌镇见到了秦德清。秦德清说:“王清华是我的四姐夫,大地震后,我四处去找了他们,但没见到四姐夫家的任何人,所以我才在去年6月,去公安局注销了四姐夫一家人的户籍信息。”秦德清是北川二建司的负责人,地震前,在北川城里有不少产业。他看了《走出北川》的照片,说:“照片中的伤员有一半像王清华……”接着他又很焦急地含泪问记者:“这照片中的伤员现在如何呢?他在哪呢?只要我四姐夫王清华还活着,哪怕在天涯海角,我都要找到他,哪怕治疗他要花再多的钱,我都乐意。我四姐夫一家人都是好人。我问了的,地震前一分钟,有人看到王清华拎着一圈电线,走进了北川大酒店附近一商品楼内,帮人安装电线。去年5月12日晚,我就摸黑从绵阳城赶到北川城里,此后的五天里,我把北川老县城里每一个废墟都找了遍,也没见到四姐夫家的任何人,只在解放军的帮助下,从废墟里挖出了我的三姐……”
下午5时,记者来到市卫生局查找地震死伤者的信息,查了20分钟,没有看到有关王清华的任何信息。卫生局工作人员说:“地震发生后几天的情况紧急,不少受了内伤的伤员才从废墟里挖出时看起来还有命,但他们在送医院的路上或刚到医院就再也没有醒过。这些遇难者的信息,就没任何人知道,我们也只能当作无名遇难者,直接送往殡仪馆……”卫生局工作人员看过《走出北川》照片,说:“看得出来,这个伤员也受了内伤,不然,在武警战士抬他出废墟的三个小时内,怎么一句话也没和战士们说呢?”记者再次仔细观看彩色照片中的伤员,他,神情安祥,脸色发白,双眼睁开,放在一起的双手发青,正面看去,就像“受难的耶稣”,上了大地震的“祭坛”。记者也很希望照片中的伤员能活生生地站在我们面前,但目前看来,这样的希望很渺茫。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