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少年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为了更好的上好《品德与社会》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必须要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体现“以人为本”的创新教育理念;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改变单纯接受式的学习,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互动学习。
从实际生活出发,因材施教,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新课标指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而现行的《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涉及社会知识的(因地区而异、风俗习惯、传统习性)不少内容都远离学生的生活,这就要求老师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以便学生学得更容易、更真实。
发挥多媒体优势,多方位感知
在品德课教学中,我们的教学任务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要全面通过情感陶冶,使学生在思想高度集中、情绪愉快饱满和精神放松的情况下进行学习。如: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相关教学软件,可以向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感性知识和大量学习材料,学习他们最感兴趣的知识,展开丰富的联想,拓展思路,尤其是品德课中社会知识的教学,老师一味的讲述,学生很难理解。要我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如:教学《珍爱生命》时,老师可将深蓝色的地球、鸟儿在空中飞翔以及鱼儿在水中戏水等场面利用多媒体以动态的画面向学生展示出来,让学生们更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美丽。而后又播放一段偷猎者捕杀藏羚羊的短片,画面中那捕杀的藏羚羊的场面,使学生们看了大受震撼,深深的感受到生命的珍贵。
总之,品德课中有关社会学科的内容,教师一定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组织活动时,让学生多方位地感受知识体,尽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唯有如此,学生们才会学得真实而又全面,才会在以后的道路上学的精彩,走的更远。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