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日的采访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没想到,在不久前的一次社会音乐考级中,我巧遇了一位小尼姑。这个小尼姑和戏文里那位小尼姑一样,都只有16岁,但不同的是,戏文里满怀春情的色空唱着“小尼姑年方二八,正青春,被师傅削去了头发……”那满腹的幽怨,真是愁煞了人。
而这个法号释道静的少女,却微笑着说:“我今年16岁,自13岁起,就削掉满头青丝,入了城西的观音寺。虽心在佛门,但我的人和俗家少女一样,上学读书,如今还考上了艺校的声乐专业,我每周一到五,在学校里,和同学们一样弹琴吹笛,学文化知识。周末回到寺庙,早晚念佛唱经,日日焚香养生。说起来,我本是属于寺庙的女孩子。我喜欢寺庙的清幽,更喜欢宁静的佛教音乐。尤其喜欢那种独立山间树下,风拂衣裙,吹着竹笛的生活。所以,我自愿出家了,努力考上艺校了。”
释道静的俗名叫小凤。生长在嘉陵江边的一个工人家庭里,父母都是虔诚的佛教信徒,很早就在家乡附近的佛寺里“皈依”了,每天早晚都在家里念经一个半小时。从小到大,小凤吃得最多的是青菜豆腐,去得最多的是寺庙道观,看得最多的是香烛菩萨,听得最多的是晨钟暮鼓。小凤10岁那年,一次郊游的意外遇险,是一个名叫“妙洋法师”的五旬长老救活了她,从此,“妙洋法师”与小凤一家成了朋友,大家时常在一起谈佛论道。父母有心让小凤向佛,小凤也接受了父母的安排。
那么,女孩小凤要进佛门,总得找个尼姑庵,拜个女师傅吧。于是,“妙洋法师”把小凤推荐给了自己的师妹,在绵阳一家观音寺里作主持的妙莲法师。三年前,为了支持小凤向佛,父母举家迁绵,租房而住,打工维生。小凤周一至周五在城郊的一所初中学文化,双休日到观音寺里,和30多个尼姑一起学佛念经。
“在寺庙里,我每天早晨3时半起床开始念经,包括诵大悲咒、心经、绕佛、拜佛、回向之类。早晨8点吃完素食后,整个上午就是‘出坡’,即打扫寺院里的清洁,轮流买菜做饭。每天下午3时继续诵2个小时的地藏经等经文。晚餐后,再做2小时的晚课,念些大忏悔、弥陀经等。有时还会跟师傅一起‘打座’。”
小凤说,所有的佛教徒都姓释,释道静在佛语里的意思是“在佛教中有所修为”。和别的小尼姑不一样的是,3年前,小凤开始到城里的琴行里学吹民乐竹笛。她说:“从小时起,我就特别喜欢听道士吹拉弹唱。一天我骑自行车上课,路过梧桐树下时,碾死了树叶下的两条虫子。回家后,我好愧疚好烦躁,吹起了笛子,心里才好过些。所以,在每年的4月至7月,我爸妈那些信佛人,就会找一处寺庙修行‘安居’3个月,这些年,我妈带我去过峨嵋山、五台山等地‘安居’过。”
每年的5月12日是佛教人士要庆贺的“佛诞日”。2008年5月12日,小凤请假回寺庙里庆祝。大家正在熬药水香汤准备沐浴时,大地震忽如其来。寺庙在经过短暂的混乱后,很快恢复平静。从5月13日起,小凤和庙里的一些尼姑开始到城里的安置点做志愿者。过后,她们每天上午诵地藏经,超度地震遇难者的亡灵,下午蒸馒头送到灾区安置点里,最远处,她们还走了3小时路,到安县的京安小区去送馒头。小凤说:“我们出家人,讲究的是慈悲为怀,与人为善。再说,我们是由信徒供养活着的。地震带给众生灾难,我愿意努力,克服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在弘扬佛教音乐上,为众生建造美好的心灵家园做点贡献。”
小凤的老师告诉我,小凤在校时,戴上假发,和普通的花季少女没两样,但小凤学习非常刻苦,心很静,坐得住,学音乐进步很快。
将近黄昏,离开寺庙,走在幽静的道上。我就想,当有一天,小凤长大了,下了深山,出了寺庙,看见了如许春色,她的心还能如年少一般的话,那么,她就是一个真正安宁之人了。不过,人们赤条条地来到这个世上,走时不过多穿了一身衣衫,只要活得心安自在,真的可以选择各种活法啊。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