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校本研修的几点思考
校本培训的核心理念应为:秉承终身教育思想和教师专业化理念,把学校视为教师发展的家园,以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中心,强调在教、学、研一体化中教师的主动参与和探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促进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和专业发展,彰显教师的个体生命价值。校本培训的显著特征在于:突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方法的灵活性和目标的实践性,强调培训重心的基层化、对象的全员化和时间的全程化。现代只是向后代知识的转型为校本培训提供理论上的辩护与支撑。文化反哺则对传统“师教上学”的师生观予以解构,学生成为校本培训中教师的重要学习资源。应该理性考量校本培训的价值和作用,避免其被夸大或被贬损两种不良倾向。
校本培训是以学校为基础的广泛的开放性培训,这种开放性表现在培训内容的开放,培训层次的不断提升,培训资源的广泛利用。两年来,我校本着务本求实的原则,对“学习——反思——实践”的培训模式进行了探索,突出了根据需要自我学习,在实践中探索创新,在解决问题中提高自己的创造性培训方式,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学习为灵魂
新课程实施后教师知识权威地位丧失的事实,要求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和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把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
为使教师的学习更有针对性,我校教务处每学年都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教师发展的需要,引领教师通读、深化、掌握课改最新动态,促进了教师对课程标准、新课程理论的学习和掌握,为实施新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动起笔来写作”是学习实践后的升华,学校制定了“读好书,创佳作”奖励制度,鼓励教师将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学校创造条件在各级各类报刊上给予推荐。如今,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多篇教育教学的经验文章在国家、省、市级刊物上发表。
反思为睿智
反思是睿智的行为,学习需要反思,实践也需要反思,课前需要反思,课后也需要反思,反思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在教学案例的反思活动中,学校要求教师时时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不断思考、发现和提炼出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教研为主线
校本教研是校本培训的主要形式,是课程改革的守护神。我校的教研活动分三个层次:备课组教研——学科组教研——全校大教研。三个层次的教研各有侧重,相互关联,相互促进。
备课组教研:以说课——上课——议课——再上课为主要方式,针对课堂教学每次由备课中心发言人说课、上课,同组教师听课、议课,共同修改教案,然后再上课,通过备课组教研极大激发教师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危机感,促进新课程的观念在教学的内化和教学效率的提高。
学科组教研:学校成立了语文、数学、英语三大学科中心组,由本学科的骨干教师任组长,学科组成员共同策划制定活动方案。学科教研活动的开展,启发了教师的思维,激发了教师的参与热情,引发了教师的深入思考,促发了教师的努力实践。
全校大教研:每学期两次,每次都体现教研与科研的结合。提倡“科研兴教,科研兴校”,而如何把科研落在实处,如何实现科研与教学实际的结合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我校坚持把教师教育教学中发现的实际问题提升为科研课题,把科研课题作为学校的专题,每个学期的教研活动始终与科研课题的研究同步进行。于是形成了“教学问题——科研课题——教研专题”的行动教研体系。
实践为载体
实践是教师在自学反思基础上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实际尝试,意味着教师教育能力的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是教师将所学的教学理论付诸实践的主阵地,学校鼓励教师大胆尝试。在听课中教师带着问题去听课,找出得与失理论的依据,并运用相关的理论来评课,教师通过评课既巩固所学的知识,又提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的竞赛活动为每位教师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教学特色的平台,从而提高了教学技能和水平。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