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唐显枚 王何力
一组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绵阳一产增加值达到152.4亿元,同比增长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7.1%!绵阳的乡村面貌正日新月异,村民的日子蒸蒸日上。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农村如何发展?怎么振兴?75年来,绵阳以实际行动绘就一幅幅乡村的美丽画卷。
技术迭代智慧平台赋能乡村治理新思路
“路中间那个灰色车子,你挡到村民路了,赶紧把车子移开哦。”9月26日,在三台县芦溪镇涪城村村委会的三台县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代办点的办公室,村里的网格员向记者演示智慧广电乡村工程建设平台的功能。
记者在平台后台的监控视频看到,该系统能够智能捕捉监控画面,当有车辆违规停放时,系统会发送提醒给网格员,网格员通过系统喊话,监控的另一头便能收听到广播传递出的喊话。
“2022年,国家提出建设智慧广电乡村工程,当年底,我县在全省率先进行工程试点建设,搭建了智慧广电综合服务平台,融合了雪亮工程、天网、城管、镇村自建等摄像头以及应急广播终端,集成了国内主流AI算法,实现了智慧广电在公共服务、社会服务、城镇管理、乡村治理等方面的多场景化应用。”三台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副局长刘刚介绍,2024年该工程已在芦溪镇实现全覆盖。
而涪城村作为三台县最早建成该平台的村子,荣获全国文明村镇、省级“四好村”、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示范村。涪城村党委委员、副主任郭光松见证了这里乡村治理的提升:“我开始当村干部的时候,不论是开会还是走村入户都是自己跑。而今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许多事情可以‘少跑路’甚至‘不跑路’了。”
除了智慧广电乡村工程建设平台,郭光松还拿出手机向记者分享“川善治”平台。他说,现在,村里大小事情都可以通过“川善治”发布给村民,此外“i绵阳”也为大家查询办理社保等相关业务提供了不少便利。
“有了这些平台,我们通过电视就能参加村里的会议,坐在家里也能了解到许多政策信息,甚至可以实时了解到麦冬当天的行情。”村民罗德超说。
绵阳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大胆探索,以数字化赋能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数字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治理效能持续提升,也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了基础。
产业蝶变乡村旅游拓宽农民致富路
在时下热门社交软件搜索“绵阳周末好去处”“绵阳避暑一日游”等相关话题,安州区蝴蝶谷一定会出现在不少帖子的推荐名单中。
与如今这里游客熙熙攘攘、特色民宿错落有致的景象大相径庭的是,位于枣皮走廊·蝴蝶谷景区核心区域的安州区桑枣镇齐心村,曾是省级贫困村。
“上世纪90年代,我们村的主要产业是种植中药材,收入来源较为单一。”原村支书陈志元是土生土长的齐心村人,说起产业变革的关键,他百感交集,“2015年,时任县主要领导定点联系我们村时,提出一个关键性问题:要带领村里脱贫,发展什么产业?”
退耕还林后,齐心村耕地少,但植被茂盛,景色不错,而且每年三四月份新鲜竹笋多,如果能把乡村旅游发展起来,还能带动村里的农副产品销售。经过众人研究,将乡村旅游作为产业发展的主路径,成为齐心村结合自身实际破解贫困难题的一次重要实践。
没有村民敢于尝试,陈志元就“第一个吃螃蟹”。从2016年2月到7月,不到半年,陈志元就建好了村里的第一家民宿——蝴蝶山庄。此后,越来越多的村民也成为村里旅游产业的一分子,齐心村的“蝶变”就此展开。2019年,枣皮走廊·蝴蝶谷景区成功创建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齐心村入选首批国家森林乡村。2021年,齐心村入选全省首批天府旅游名村。2022年,齐心村成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023年,齐心村旅游收入达3000万元,集体经济收入超百万元。
齐心村之外,游仙区铁炉村、北川羌族自治县石椅村、江油市星火村……一个个乡村产业的蝶变故事依旧在不断发生,越来越多的村落,不再局限于传统单一的一产,而是探索起“特色农业+文旅融合”的发展模式,书写乡村振兴的产业新篇章。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