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绵阳:践行国家使命 答好“时代考题”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20-12-07  发稿编辑:韩春梅

 

2016年7月,《绵阳市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获批。五年间,通过破壁垒、强产业、搭平台、优服务,呈现出点上突破、面上推进的良好发展态势。国务院向全国推广的三批次56条全面创新改革经验中,绵阳共贡献9条。源源不断地创新经验,从科技城加速走向全国。

2016年5月,国家两用技术交易中心在绵揭牌运营。五年间,累计整合科技成果31000项,企业技术创新需求3000项,各类专家1500人,成为科技城科技创新中极具影响力的改革成果和平台。继河北、山东、广东、泉州、成都等五个分中心成立后,今年10月,国家两用技术交易中心又在重庆北碚设立分中心,助力成渝绵创新“金三角”建设。

这是创新驱动不断向纵深延展的五年,也是科技持续“赋能”、科技城加快发展的五年。

在国家战略交汇、多重机遇叠加的“十三五”时期,科技城厚植发展优势,开拓创新、锐意改革,稳步实施国家级重大改革试点任务,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探索军民协同创新路径,以新思维、新方式在众多领域取得新进展、新突破,切实担负起为国家重大战略探索路径、提供经验的重大使命,答好了科技城建设的“时代考题”。

深耕国家“试验田”,以创新驱动发展,“绵阳经验”加速走向全国

今年5月,绵阳“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创造典型经验做法且受到国务院督查表扬”等3项工作获得国务院2019年度督查激励和考核表扬,数量居全国地级市第2位。这是国家试验在此探路开局后,科技城收获的一份高分“成绩单”。

抓好全面创新改革是推进科技城加快发展的重要一环。

五年来,乘着纳入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先行先试地区的浩荡东风,科技城以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转型为目标,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主攻方向,深挖科技资源“富矿”,牵住科技创新“牛鼻子”,持续开展了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改革。

在此之下,绵阳出台《中国(绵阳)科技城加快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并创新实行“一院所(高校)、一市级领导、一牵头单位、一工作专班、一实施方案的‘五个一’工作推进机制”,建立院所高校需求建议清单、可转移转化成果清单、促进民口企业参与国防建设配套项目清单等“三张清单”,还为重大项目和重大事项开辟“绿色通道”,从多个方面厚植创新发展土壤。

把范围缩小至某一领域、地区或企业,也可以看到“试验田”上结出的累累硕果。

3年前,绵阳入选全国首批科研人员激励计划试点,通过细化激励措施、创新科研人员薪酬激励机制,探索出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改革、科研人员多元化激励方式以及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入分配模式,最大限度为科技人才“松绑解套”。

同一时间,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自动化研究所被确定为全国首批41家军工科研院所转制改企单位之一,也成为首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单位。让总经理周勇都没预料到的是,在“市场化”改革红利影响下,研究所生产的电量传感器、核辐射监测、电场监测等产品的销量及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居国内前列,去年实现销售收入5.05亿元。

还有国内首创以关联企业从产业链核心龙头企业获得的应收账款为质押的融资服务模式、推出新型科技金融服务产品“设备仪器贷”等创新做法,都得以复制推广,并转化成为推动科技城加快发展的现实生产力。

深化科技协同创新,促成果转化加速,“两翼齐飞”崭新格局形成

今年初,四川省首批瞪羚企业名单发布,绵阳沃思测控技术有限公司位列其中。作为一家专业研发生产塑料加工在线测控设备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的超声波管材在线测厚系统等产品行销全球,不少技术还填补了世界空白。

优质的创新产业是推进科技城加快发展的主体力量。

五年来,在“制造”到“智造”的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科技城大力实施企业提质增效计划以及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提质增效行动和高新技术企业双提升行动,并以“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全链条孵化培育体系,培育出一大批“顶天立地”“铺天盖地”的创新主体。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增至340家。

这些科技创新能力高、发展动能强劲的高新技术企业,突破“卡脖子”技术,逐渐成长为行业领军者:东材科技的“电工聚酯薄膜”入选全国第四批“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产品”;旭虹光电新一代耐摔玻璃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佳禧印染入选全国首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今年4月公布的2019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奖获奖名单也进一步从侧面作出印证:在绵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共“揽”26项大奖。但和传统观念中高校打主力不同,由企业牵头和参与完成项目占14项、占比54%,企业再次稳站科技城科技创新“C位”。

更多的科研成果也加速走向市场。受益于两用技术交易中心、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两用技术再研发中心等共通共用、共建共享的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地方与科研院所科研资源得以开放共享,越来越多的“沉睡”在实验室内的“硬核”成果转化为市场“爆款”产品。

而这些众多平台带来的“裂变效应”,也为科技城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科技成果加快转化创造了条件。目前,绵阳科技创新综合水平指数达到75.78%。在绵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在“十三五”期间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1项,居全国地级市前列。

一个强劲的“科技磁场”正在加速形成。

项目引领产城并进,突出核心支撑,集中发展区建设“换挡提速”

基础设施项目完成投资69.56亿元,产业项目完成投资112.71亿元……今年1至10月,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加快建设,实现了项目进度和时间进度“齐头并进”,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作为科技城建设的核心载体、全市产业发展和城市发展的战略平台,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建设事关科技城建设成效。

时间回溯至2013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建设“科技城集中发展区”的战略决策,并纳入国务院批复同意的《绵阳科技城“十三五”发展规划》。

“十三五”期间,按照“项目引领、产城并进、全面提速”的总体要求,绵阳坚持生态打底、科技为魂、以人为本,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培育发展两个主攻方向,深入实施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建设攻坚行动,加快建设规划面积281平方公里、建设用地面积100平方公里的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努力将其打造为创新活跃的科技新区、业态高端的产业新区、生态宜居的城市新区。

如今,科技城大道一期、安昌河综合整治一期等骨架路网工程和生态打底项目陆续完工,5平方公里启动区全面建成,30平方公里核心区加快建设,100平方公里集中发展区主体框架加速形成,产业和人口承载能力不断增强。

集中发展区汇聚了长虹、九洲、华晨、京东方、奇安信等一大批行业知名领军企业,近年来又成功引进了一批重大产业项目,为持续推动六大创新产业及五大产业功能区建设助力。

此外,位于科技城集中发展区、涵盖5G科技园和卫星应用科技园等八大科技园的中国(绵阳)科技城科技智谷科技园于去年7月开园,长虹智能制造产业园已完成试生产,逐步成为科技城集中发展区科技新区的核心支撑,点燃科技城新一轮发展“引擎”。

科技城建设是一场不断加速的“接力赛”,每一次突破进展都源自不懈的努力。在“十三五”收官之年,历史的指针,又一次指向新的刻度。面向“十四五”,科技城将凝聚起更为强大、更为持久的科技创新力量,继续践行国家使命,不负责任担当,以澎湃的新动力,驶向更加波澜壮阔的未来。( 记者 袁媛)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