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涪城区被国家知识产权局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区”。试点两年来,该区着力营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氛围,专利发明数量和质量逐年提升,企业新实施专利项目192项,新增产值21亿元,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超过60亿元,科技进步综合水平指数达67%。
营造氛围
让产权理念深入人心
科技是撬动经济腾飞的“杠杆”,知识产权就是这根杠杆的“支撑点”。为提升全社会保护知识产权意识,涪城区在每年科技三下乡、“4·26世界知识产权日”期间,深入院所、企业、学校、社区,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知识产权宣传活动,营造了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
重点围绕“两新”产业,该区切实抓好知识产权行政执法,通过加强各部门知识产权保护的联动协作,逐步建立了知识产权保护协作机制,加强了对知识产权和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
为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该区财政每年设立1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专利申请资助,设立1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知识产权成果的产业化。2014年以来,共资助专利870件,专利成果转化项目11项,资助资金共计350.85万元。
用活资源
培育知识产权示范企业
涪城区作为绵阳科技城建设核心区域,科技资源多,实力雄厚,全区目前已累计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1198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6家,省级技术中心达到5个,市级技术中心达到8个。如何利用好这些科技资源,推进知识产权强区,该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着力培育知识产权示范企业。近两年先后组织28家企业申报省、市级知识产权示范试点企业,华拓光通信、隆盛科发等7家企业获得市知识产权试点企业认定,全区省市知识产权示范企业达到10家。
抓好重点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引导富临精工、华拓光通信等企业发挥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创新主体作用,加快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鼓励科技实力较强、知识产权工作基础较好的利尔作物、富林岚、力田磁电等企业实施专利战略,努力获取核心专利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
推进科技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间交流合作,该区386家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强化服务
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
今年4月12日,绵阳市知识产权集散中心入驻金家林软件产业园。作为配套服务机构,中心将为企业落地提供国内外知识产权申请、转让、委托、授权、融资、孵化、培训等一条龙服务。中心负责人杨恕表示,将园区、中小企业、院校、科研院所、孵化器、服务代理机构连接在一起,充分发挥各领域专业性服务优势,整合各类资源成为一体,旨在加速知识产权企业项目落地转化速度,提高知识产权企业存活率。
该区还在软件产业园引进金融机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创新金融、知识产权代理、项目申报等服务,并将知识产权代理机构信息在全区发布。经过4个月的运行,中心已有挂牌企业144家,科技中介服务机构11家,金融投资机构10家,知识产权类及一般类项目共计240余项。
此外,该区还完善知识产权政策体系建设,先后印发了鼓励自主创新、专利申请、品牌建设等相关政策文件,梳理筛选了国家、省、市、区科技发展政策,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提供了系统的政策依据。此外,收集整理了国省市区四级创新创业和知识产权相关政策,并编印3万余册发放到各乡镇、街道、园区、孵化器和企业,建立健全了知识产权政策体系。(梁明)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