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城区金家林、游仙区五里梁……一片片荒坡变成一个个热火朝天的工业园区;艾默生、沃尔玛、富士康、中国重汽……众多的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在各大工业园区落地生根、演绎新的传奇。在绵阳,随着“两化”互动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一张张跨越发展的蓝图已逐渐转化成为一幅幅生动的现实图景。
近年来特别是今年以来,绵阳以工业强市为主导,科学规划“两化”互动、强力支撑“两化”互动、有效承载“两化”互动,加快做强做大产业、做大做美城市、做牢做优基础、做实做好民生,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探索出了一条具有绵阳特色的“两化”互动发展新路子,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
科技添动力,龙头带集群。绵阳依托国家科技城独特优势,找到了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金钥匙”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绵阳如何抢占先机、把握未来?
市委书记罗强认为,坚持科技立市、工业兴市,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做精做细特色产业,把优势资源利用做到最终端,最大限度提升产品附加值,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集聚度,培育产业集群、企业集团,以工业为主导推进跨越发展,这既是“两化”互动重要的支撑,也是绵阳发展的使然。
仔细梳理,两个关键词跃然而出:“科技”、“集群”。
作为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的中国唯一科技城和全国首批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市,坐拥独特的政策优势和无可比拟的科技资源、人才优势。科技,无疑是绵阳的一张“王牌”。
如何打好这张牌?市委、市政府坚持“创新驱动、绿色低碳、高端切入、开放合作”,以科技为中心,从体制机制创新到创新平台构建,从科技成果孵化到新兴产业培育,不断寻求新突破——
建海纳百川的科技创新平台,把富集的科技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绵阳依托科研院所和企业集团,先后建成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国家重点实验室8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户。仅去年,绵阳便建成7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建立与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等“2+4”特色优势产业相关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企业研发从单打独斗向抱团创新、联合开发和技术共享方向转变。7月5日,由长虹集团牵头,省内外26家院校、企业成立四川智能电视产业联盟。此前,绵阳已相继成立了PDP、半导体照明等7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员单位超过160家。
不仅如此,绵阳还依托全市13个工业园区,紧紧围绕长虹、九洲等龙头企业,以及中物院、西科大等院校所拥有的科技资源、科技成果开展招商活动,致力于引进一批综合实力强、带动能力强的“航空母舰”,以及一大批自主创新能力强、有市场前景的中小企业,形成“千帆竞发”的局面。
依托科技资源,引进一个,带动一批,辐射一片。通过“串珠成链”,催生了“核裂变效应”,绵阳找到了新型工业化的“金钥匙”。
科学造新城,大力改旧城。绵阳坚持全程全域的规划方针,描绘出新型城镇化的新画卷
新型城镇化,“新”就新在由过去片面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把城镇打造成宜居之地。
基于这样的认识,市委、市政府从规划入手,强力推动空间布局规划、产业规划、城镇规划“三规合一”,普遍推行“多规衔接”,“一核四带”、“一城三区”产业布局不断集聚。
今年4月,绵阳市城乡规划委员会2012年第二次主任会议审议通过了《绵阳市“一城三区”发展规划》,划定了崭新的城市格局:
以中心城区为圆点,向西——是以高新区为主导的城西新区,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产业在这里蓬勃发展;向北——科教创新区包括科创园、金家林、教育园区、龙门、石马等,正在推进组团式开发,发展智慧产业,推动科教集聚发展;向南——以经开区为主导的城南新区势头强劲,主要发展电子信息、化工环保、食品工业、生物医药、适宜休闲、文化等产业,推进宜居城市建设。
依山傍水的主要自然特征为这一规划赋予了丰富的生态脉络。涪江、安昌河、芙蓉溪三条主要水系,串联起多个城市组团,各组团之间都有了明晰的产业定位。此外,在规划上,绵阳还充分考虑了统筹城乡发展,在构建现代大城市体系的同时积极构建现代城镇体系。打造江油武都等15个部省级重点集镇,加快建设一批人口在5万人以上的中心集镇,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重点旅游镇、工业镇和商贸镇。
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打好“组合拳”,不仅要科学造新城,还要大力提升旧城品质。旧城改造方面,绵阳突出“生态、绿地、低密、品质”,实施了以“城中村”、棚户区改造为重点的新一轮旧城改造,加大主街道路改造和背街小巷治理力度,全力打造显山露水、绿色低碳的现代山水生态科技城。
各县市区加快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将城镇和农村作为整体来规划;依托中心城镇或场镇辐射新村,注重居住和生产生活、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综合配套,城乡持续发展能力大幅提升。一个“统筹城乡、市县一体化”发展的格局正在形成。
产城一体化,“互动”下功夫。绵阳不断强化“大统筹”理念,探索出“两化”互动发展的新路径
“两化”互动的关键是“互动”。
“互动”需要“时间上同步演进,空间上产城一体,布局上功能分区,产业上三产融合”。
如何实现“互动”?市委、市政府对这一科学命题作出了深刻理解:体系要一致、功能要适应、生态要协调。
基于此,绵阳再度祭出“互动”大手笔:以抓好大企业、大项目、大产业、大园区为突破口,打破区域界限、优化资源配置、整合园区发展,使生产要素、产业集聚、人力资本、管理资源更加有效地整合集约利用。
为了确保该项工作的高位推进,绵阳成立了书记、市长挂帅的推进“两化”互动发展领导小组,并强调加强规划统筹、区域统筹、产城统筹、城乡统筹。特别提出以“两化”互动发展为指引,高起点地编制覆盖全域的总体规划,并科学地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交通发展规划和新农村发展规划等做到有机对接。
在“两化”互动引领下,绵阳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
占据了绵阳产业半壁江山的绵阳高新区,正以全新速度奔向更高成就:今年6月,第一辆承载着无数绵阳人梦想的“绵阳造”汽车在这里诞生;能够承载更多产业、项目发展的新区迎来了二号干道的合龙,发展进入加速期;更令人欣喜的是,高新区摆脱了过去过多注重发展产业,忽视城市建设的局限,正着力将辖区内的永兴镇打造成城西片区副中心城市。
与原农科区整合后,新形成的经开区也活力四射:虹欧PDP、长虹东元、旭虹光电、好圣汽车零部件一期等27个项目已建成投产,总投资达102亿元;美丰绵阳工业园、长虹电源、东材二期、丰谷酒业二期等25个项目正在加快建设,总投资84亿元。
在科创园区,6所职业院校正加快建设。到2015年园区建成后,可容纳8万多学子,成为我市一流的教育新区、城市新区、文化新区。
“绵阳坚持产城一体、园城一体发展路径,其‘两化’互动不仅仅是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两个方面的互动,还做到文化、教育、卫生等方方面面的立体互动,是一个城市‘两化’互动发展的生动实践。”去年11月1日,副省长王宁在绵考察时的一番话,为“两化”互动的绵阳实践作出了注解。(张琨)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