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油市太平镇,薛波是当地响当当的人物,刚满26岁的他,在各级政府的帮助和小额担保贷款的扶持下,成功创办了鸿诚养殖场。仅去年,该养殖场就出栏14万余只成鸡和鸡苗,年产值260万元。
鸿诚的发展历程,只是我市以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为契机,帮助无数有创业梦想的创业者圆梦的一个缩影。
2009年以来,我市结合实际,着力建好“五大体系”、坚持“五个结合”、提供“全程服务”,探索出了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的“绵阳路径”。
截至目前,全市参与创业活动63.7万余人,成功创业10.7万余人,创业带动就业42.8万人,创业实体增长率14.65%。
在创建全国创业型城市中,我市着力抓好“五大体系”建设:组织领导、政策支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和考核监督体系建设,清晰的思路勾勒出了创建全国创业型城市的“绵阳方式”
2009年,我市被列为全国首批82个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之一。以创业来带就业,成为绵阳人的选择。
以创城为契机,我市建立推动全社会创业的工作机制,即建设组织领导体系、政策支持体系、创业培训体系、创业服务体系、考核监督体系,夯实了创建的基础,形成人人“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创大业”的浓厚氛围。
建立组织领导体系。通过建立机构、落实责任、加强协调,在全市形成了党政主抓、部门负责、社会参与的创建工作机制和齐抓共管、互相配合、共同推进的创建工作格局。
建立政策支持体系。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符合条件的初创人员减免税费、提供经营场地并减免租金,对符合条件的创业人员给予一次性5000元创业扶持补贴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创业。各级人事、财政等部门分别制定出台了促进大学生创业、创业用地、税收优惠等支持创业的具体政策措施。
建立创业培训体系。市财政投入30万元专项资金,新增培训了100名创业培训师资;与高校合作,让创业教育课程走进课堂;制定了创业培训质量监督管理制度,着力提高创业培训质量。
建立创业服务体系。依托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立了市、县、乡三级创业指导服务机构,建成创业指导中心和创业服务示范窗口241个;建立创业孵化示范基地26个,经营场地2900多万平方米,成功孵化创业实体2201个。
建立考核监督体系。我市将创建工作实行“市、县、乡”三级目标管理,明确了目标任务和时间要求,并将创建工作纳入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同时,定期对创建工作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和通报,确保创建工作各项政策措施和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在抓好“规定动作”的同时,我市坚持“五个结合”:将创业型城市创建与绵阳科技城建设、灾后恢复重建、产业园区建设、民营企业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相结合。务实的举措体现出了创建全国创业型城市的“绵阳特色”
在游仙区丰泰集团包装印务车间,40岁的郑学明熟练地操控着订箱机,将一张张纸板“变”成一个个纸箱。
家住高水的郑学明,常年在外省打工。地震后,由于家里房屋损毁严重,为了照顾家里,郑学明毅然辞去工作回到绵阳。但当时39岁的他,找到合意的工作并不容易。游仙区就业中心得知其实际情况后,通过牵线搭桥,帮助郑学明顺利进入丰泰。如今,郑学明已从一名学徒成长为一名“熟练工”。
把创建创业型城市与灾后重建相结合,把“零就业”家庭人员和灾后失业人员作为创业援助重点对象,积极引导灾区群众走自主创业就业的路子,郑学明就业历程体现了这一“绵阳特色”。
作为全国唯一的科技城,我市坚持创城与科技城建设相结合,把孵化基地建设作为培育产业项目的重要载体,由政府投入资金扶持各类孵化基地建设,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目前,科技城范围内已建成中物院军转民孵化器、科创区灵创科技电子信息专业孵化器等3个国家级孵化中心。2009年以来,孵化基地成功孵化出科技型企业30余个,带动吸纳就业2600余人。
作为每县都建有一个产业园区的城市,我市坚持创城与产业园区建设相结合,在招商引资时,既注重产业项目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也注重产业项目对创业就业的带动能力。截至去年,我市引入企业400余家,吸纳就业近6万人。
作为民营中小企业发展较快的城市,我市坚持创城与民营企业发展相结合,积极引导返乡农民工、双带典型、大学生村官兴办经济实体,以民营企业的大发展促进创业工作的大突破。截至去年,全市新注册企业、个体工商户数量,分别比2008年增长437%、206%。
作为城市乡村发展并驾齐驱的城市,我市坚持创城与城乡统筹发展相结合,鼓励返乡农民工、“土专家”、“田秀才”开发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等涉农创业项目,鼓励农村劳动力进入集镇从事商业、饮食、加工业和服务业,鼓励城镇人员下乡领办创办经济实体。去年,全市以城带乡创业就业人员近3万人。
在推动创城过程中,我市适时发掘“三金”:通过为创业者提供金子、寻找金点子、伸出金手指,创新的服务方式烙印上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绵阳标签”
对刚刚迈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说,资金是足以掐灭他们创业梦想的第一大难题。我市通过创业政策支持体系建设,积极发挥小额担保贷款作用,为创业者提供一定本钱,让越来越多的人“白手起家”。
去年,我市各地积极创新工作机制,部分县市区抢抓发展机遇,在小额担保贷款额度和范围等方面大胆创新。游仙将小额担保贷款的额度提高到10万元;梓潼进一步扩大小额担保贷款的担保范围,将农村妇女纳入到担保范围。
去年,全市共新增小额担保贷款790笔,10254.2万元,再次突破亿元大关。贷款直接扶持790人自主创业,带动吸纳就业4175人,为创城工作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有了“金子”,还要有“金点子”。
2010年以来,我市面向社会广发“英雄帖”,发动大家一起找创业“金点子”。
如今,打开市政务网创业项目库,会发现这里如同一个大“超市”,投资额度从5万元起到100万元以上的项目分布于全市9个县(市、区),经营模式有自主经营、合伙经营、加盟连锁等方式……目前,已面向全社会征集入库创业项目1711个,这些经过严格审核和筛查后的项目,为有创业意愿的创业者提供了翔实的参考与选择。
有了“金子”、“金点子”,还要有“金手指”为创业者指路。
四年前,当苦心经营多年的小店在大地震中沦为一片废墟时,安县花荄镇马文蓉感觉整个世界都塌了下来。“是E-SIYB(紧急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项目培训,让我懂得了怎样经营。”马文蓉说。如今,她小店的经营规模扩大了,还增加了一家拥有四间铺面的品牌分店,吸纳了几名失业人员就业。
对绵阳老百姓来说,“想创业、敢创业、能创业、创成业”已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创业行动。对市委、市政府来说,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远不只是一次活动,更是扎扎实实的惠民举措,是创业带动就业的效应倍增。
如今,一种浓厚的创业氛围已经形成,一种不可遏制的创业激情,正在绵阳这块创业的热土、宜业的沃土上涌动!(李永斌 廖姝)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