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在中国西部的四川绵阳,一个叫做“九洲军民融合产业园”的项目隆重开工。这是绵阳科技城的又一重大产业项目。
绵阳科技城是党中央、国务院2001年7月批复建设的国家科技城。到2011年底,绵阳科技城规划面积已从80平方公里拓展到150平方公里,科技城范围经济总量翻了两番,工业总产值增长5倍,工业增加值翻了两番,外贸出口增长了15倍,科技进步综合水平指数达到59.6%,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产值已经达到了815亿元。绵阳市委书记吴靖平说:“军民融合是绵阳科技城的最大特色、最大亮点,是建设绵阳科技城的基本路径、核心推力。”
西气东输的石油管道绵延数千里,这条让人叹为观止的巨龙是由一节节管道焊接而成的。怎样检测焊接质量?绵阳科技城的九九瑞迪公司生产的X射线成像仪如同“火眼金睛”,能把焊缝里面比头发丝还细的裂纹、气孔看得一清二楚。这个公司就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和九洲集团公司合资建立的,国防科研院所的高端技术与企业制造能力融合,开拓出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在绵阳科技城,像九九瑞迪这样的科技型企业已达120余家。
“军民融合”形成了“磁场效应”,吸引了优势特色产业快速聚集。绵阳坚持“一院所、一产业、一园区”的发展模式,大力培育特色产业发展,形成了“2+4”优势产业集群,“2”是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产业,“4”是食品及生物医药、冶金机械、材料新能源和化工环保产业。绵阳科技城还大力培育发展“三网”融合与物联网、非动力核技术应用、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2011年,科技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同比增长25%,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7.6%。
“军民融合”如同一个引擎,推动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是彩电消费大国和彩电制造大国。然而,占据了彩电利润70%份额的屏幕和芯片核心技术长期掌握在日韩企业手中。如今,中国彩电“缺芯少屏”的历史被长虹改写。2011年3月,在北京举行的“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成就展上,长虹展出了“轩辕”数字电视嵌入式软件平台,是中国首个智能家电自主软件平台,也是长虹代表中国家电业打造的第一个行业标准,更是对三星、索尼等全球家电技术巨头发起的一次挑战。长虹的前身是军工企业,由“军转民”到“军民结合”再到“军民融合”,长虹的自主创新经历了三个阶段:先是利用军用技术推动民品发展,接着是民品反哺军品,现在是军品、民品技术创新齐头并进。
长虹的自主创新轨迹,折射出“军民融合”的魅力。在推动自主创新方面,绵阳科技城的做法是:依托国防科研院所、企业集团组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依托科研院所和大学组建重点实验室,依托企业集团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提高了区域整体技术创新能力。10年来,绵阳申请各类专利7304件,获得授权4215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2240件,年均专利申请数和授权数居西部城市前列。长虹被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国家创新型企业”。“虹芯一号”“虹芯二号”“量子芯”等虹芯系列技术、九洲航管产品专用芯片“九洲之芯”打破国际垄断,九洲数字机顶盒、长虹PDP、新华491Q、491Y汽油发动机等500多项新技术新产品填补国内空白。
军民融合之路能够走得如此漂亮,体制机制创新是关键。绵阳科技城建设从一开始就确定了部省共建的模式,10年来,科技城建设部际协调小组成员单位已由最初的11个增加到18个,绵阳科技城领导小组组长一直由四川省省长担任。2007年底,四川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的意见》,将投资项目管理等19项省级经济管理权限下放到绵阳科技城管委会,对法律法规规定不能下放的权限,省级部门按照“特事特办、大力支持”的原则建立“绿色通道”。10年来,绵阳先后多次砍减行政审批事项和行政收费项目,实施行政审批提速,政务服务中心窗口现场办结率达到100%;大力加强行政效能建设,深入实施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全面推行一站式办公、一网式审批服务、全程办事代理制。
去年6月17日,国务院批复同意了《绵阳科技城发展规划(2011—2015年)》。按照《规划》,如今,绵阳人正以先行先试的勇气推动绵阳科技城成为军民融合示范地、科技创新策源地、科技成果集散地、创新人才汇聚地、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地。(原载《科技日报》2月24日)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