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千亿GDP”俱乐部扩容 区域经济多龙头引领格局雏形初现
四川“千亿GDP俱乐部”不再是成都独唱,绵阳、德阳、南充、宜宾、达州、凉山六市州,在2011年也相继跨进千亿“门槛”。全省区域格局悄然变动。成德绵、川南、川东北、攀西,涌现出的经济新势力,正在促进全省“一极支撑、多头并进”区域协调发展格局的形成。一些受访专家表示,“千亿GDP俱乐部”的扩容,不仅为我省“十二五”迎来“开门红”,更将使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获得强有力的多元支撑。
【背景】
背靠“国家战略”六市州破千亿天时地利人和
2007年底,省委九届四次全会召开,明确提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仅用4年时间,我省经济总量实现从1万亿元到2万亿元的飞跃。
“与此相应的是,凉山、达州、南充、宜宾等市州GDP从500亿元翻番至1000亿元,用了不到四年时间。”省社科院副院长盛毅说,除成都之外,我省大部分市州经济总量和产业发展水平接近,而在奔向“GDP千亿”这个标志性经济总量中,呈现出“你追我赶”、“并驾齐驱”的态势,“甚至一些过去看似困难的市州,跑得更快!”
“六市州2011年破千亿,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在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邓玲看来,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规划建设成渝经济区,我省加快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把握灾后重建机遇等,均为各市州创造了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
“几乎每个市州都能在国家战略中找到定位,这在其他省份非常少见。”她历数说,成渝经济区覆盖了四川15个市,川南5个城市中有4个被列入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攀西批准设立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广元、巴中、南充(部分区县)进入秦巴山区连片开发规划,国家对藏区发展亦有专门的扶持政策。
【路径】
“两化”互动指引 壮大工业经济是共同特征
六星耀川,壮大工业经济是其共同特征。邓玲认为,“千亿GDP俱乐部”扩容是在我省“‘三化’联动”、“‘两化’互动”的战略指引下取得的,区域工业经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011年,德阳工业总产值突破两千亿元,达到2179.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5.6%,增速达到23.5%,比全省高1.2个百分点。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产业结构升级,相关市州基本走出了阵痛的产业调整期,消化了历史包袱。”盛毅说,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转变发展方式,在几个市州做大经济总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统计显示,自2008年以来,南充先后共引进亿元以上项目337个,实际到位资金838亿元,每年保持50亿元以上的投资增量。
盛毅多次在沿海调研,发现东部企业家乐意向中西部进军。“这些加工制造企业选择的区域,不仅土地成本相对较低,还有优秀的人才、医疗、教育等城镇配套资源。”
靠廉价环境成本确立竞争力的路子,已经走不通。他认为,六市州GDP过千亿后,将形成一批更具支撑和引领能力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全省发展的可延伸性更为广阔。
这些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更强大,可以在更大范围内配套资源,在招商引资中比孤立的小城市更具吸引力。我省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也更加富有深意。
据了解,六市州确定了一大批产业项目和城市建设项目,推进特色产业投资、新城区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这对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将继续产生深远影响。
【展望】
区域一体提速 经济区抱团发展加快
“天府新区建设,投资拉动力度大,对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是一个考验。”邓玲说,随着川南、川东北、攀西区域中心城市的出现,各经济区内部的抱团发展、一体化发展,将加快进程。
盛毅认为,过去各市州实力较弱,自身发展水平较低,联系自然较弱,“但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一体化就成为不可抑制的趋势。”
内江、自贡、宜宾、泸州、乐山等川南城市群,城市之间距离短,产业结构相近,最具成长为我省第二增长极的潜质。“如果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大力发展临港和通道经济,形成川南沿江重化工带,将建成四川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另外,在他看来,社会呼唤多年的“成德绵一体化”,已有实质性进展。“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德阳第三产业规模比较小,因为临近成都,能够满足它的配套需求,并避免了城市功能的浪费,而随着成绵乐城际铁路的通车,这种一体化特征将更加明显。”
专家认为,随着“千亿GDP俱乐部”扩容,我省区域一体发展逐渐从低水平发展阶段转入到高水平阶段。(人民网四川频道)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