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段时间,江油市北部雁门山区的村支书李民几乎没有休息,忙着与市科协、乡农技站干部挨家挨户指导农户生产,更不凑巧的是村东头的袁详和袁波两家因为合伙承包村鱼塘的事闹起了别扭,先后找到他要求评理。让李书记贴心的是,几天前,他在法庭举办的法律夜校上学到的知识,刚好派上了用场,帮他及时化解了这起纠纷。
像李民一样,今年以来,江油市有149名村官先后在江油法官指导下进行法律“充电”,实现法律知识的更新升级。这些村官身处化解矛盾纠第一线,大多是人民调解委员会的成员,在诉调对接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去年一年,江油法院共办结457件民事案件,其中,127件得到村干部的协助,11件直接委托调解,调解成功率达九成以上。
为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指导工作,提升村官法律水平,江油法院坚持贴近实际、贴近基层、贴近民生等“三贴近”,采取多种形式为村官进行充电,给他们送上一道道丰盛的“法律快餐”。今年以来,江油法院举办培训班2次,发送法律书籍和宣传单430余份,培训第一批次村官149人。
贴近实际。江油法院针对村干部的文化结构,下去涉农纠纷特点,村干部调处纠纷常遇到的法律难题、误区,有侧重地进行培训指导,江油法院重点在购买种子、鸡苗、化肥、拖拉机等农资农具及签定山林、水库承包合同事宜“把脉”,真正把村干部培养成为当地适用型的“法律明白人”。
贴近基层。在送法下乡过程中,江油法院灵活运用发放资料、集中培训,个案点评、包片指导、旁听庭审等形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讲解,注重法官与村官间的互动交流,使生涩的法律条文变得鲜活起来,增加培训、指导的实效。在指导调解个案时,法官只能针对一般性法律问题进行指导,不发表个案处理意见;事后,当事人起诉的,参与指导的法官必须回避。
贴近民生。江油法院紧紧围绕农村高发的婚姻家庭纠纷、山林纠纷、边界纠纷、农民工欠薪纠纷等涉及民生的矛盾纠纷,讲解相关法律知识。针对不少村干部多忙于农业生产的实际,江油法院以三个基层法庭为中心,在30个便民联系点办起法律夜校,要求法庭法官每季下夜校讲课不少于2次,使村官可以就近接受法律充电,增长法律见识。
“往日,以前因为对法律知识不够熟悉,我们调处纠纷时确实有些吃力和把握不准。现在法官不仅帮我们‘充电’,还送了一套法律书籍,我们底气更足了!”青石沟村支部书记李国可举起手上的法律课本深有感触地说。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