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四川岳池创新机制 安全供水解民忧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2-06-19  发稿编辑:景秀丽

 

四川省岳池县以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契机,通过建大站、延管网,辅以分散式供水,强化工程质量管理,创新运行管护机制,探索出了一条“政府组织、部门实施、公司运作、企业管理”的农村饮水安全新路子,完善了“水量保证、水质达标、用水方便、水价合理”的城乡供水体系,保障了“受益群众用得起、管得好、长受益”。目前,该县累计建成乡镇集中供水68处,化解了16.9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同时,还全面改善了66万人的饮用水水质。

运行监控 保障质量

四川省岳池县做到“设计方案更优、建设标准更高、发挥效益更好”,讲究规划和设计、运行和效益的协调统一,全力保障建设质量的到位,建成了覆盖面广、保障性强的城乡供水安全体系。一是科学规划重效益。规划先行,根据缺水状况, “先急后缓、先重后轻、集中解决”,讲求“尊重民意、因地制宜、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分布实施”,统筹水源、水质、水量,实现了管网与路网的同步,打破界限,实现了人饮安全建设同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发展和改善人居环境的统一。二是讲究三制化建设。由县委、政府统一明确水务局为饮水安全主管理部门,及时组建“公司”,作为项目建设管理业主。结合工程招投标。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选择队伍开展建设。通过严格建设监理制。选择确定技术强、信誉好的监理单位承担任务,对施工、投资、竣工、验收等相关环节进行全程监控。三是严把设计、检测、材料、资金、施工五关抓质量。注重水源的可靠性,注重施工技术标准、注重材料的集中采购、注重项目资金的专款专用、注重有关取水、制水、高位水池、管网安装等重点部位和隐蔽工程的过程监督。

创新机制 强化管理

四川省岳池县突出机制体制创新,消除“重建轻管”思维,改变政府包揽的弊端,探索饮水安全管理新模式,实现群众长受益。一是落实管理责任主体。以公司化运作为主体,强化乡镇供水管理,落实工程养护及维修、水源保护、水质卫生保障,促进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通过深化供水责任,细化供水办法,分季、分年严格考核销售水量、水质合格率、单位能耗、设备完好率、生产成本、优质服务等内容,到位县、乡责任,解决具体问题,优化供水市场,扩大供水规模,促进良性发展。二是创新市场运作。以公司为载体,统一管理各集中供水站,实现从材料供应、维修安装到制水处理、抄表收费等实施企业化运作。做到“独立核算、自我积累、持续发展、承担风险”,各基层供水站采取报帐制,加强成本核算,实行目标管理,建立健全设备操作运行制度、制水管理制度、抄表收费制度、材料管理制度、维修安装责任制度等规章,做到管理专业化、供水商品化、服务社会化,实现以水养水。三是构建长效管理机制。突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坚持把供水收入中除去必须的运行成本后的节余资金,全部作为更新改造资金,用于饮水工程维修、改造,实行专户储存、专款专用。现目前,公司已积累更新改造基金837.24万元,用于更新改造711.65万元。由于工程运行维护较好,供水保证率高且价格合理,服务质量较好,吸引不少群众主动申请加入集中用水户,全县57处集中供水站在投产后新发展用户7800户,新增和解决了3.98万人的饮水安全。结合“公司+协会+农户”,探索组建了以村为单位的农村供水协会组织23个,服务供水人口3.07万人,公司和用水协会坚持“管理为民、服务为民、发展为民”,让会员当“家”作“主”,做到了自用自管,探索出了一条人饮工程管理长效机制。

以民为本 彰显效益

四川省岳池县把人饮安全作为发展民生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树立“价格惠民、用水便民、服务为民”的理念,保证受益大众饮水安全。一是供水价格惠民生。以解决饮水安全为目标,在满足成本费用的同时,充分考虑群众的经济承受能力,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实行有偿供水,计量收费,合理确定水价,防止“有水用不起”。该县通过对新建成的68处集中供水价格进行综合测算,由发改(物价)部门批准执行。价格为:生活用水每方2.0至2.5元,其它水价为每方2.5到3.5元。二是优质服务便民众。完善“公司+水站+协会”三位一体服务网络。公司派出50余名供水专技人员进驻供水站点,实行24小时供水,坚持24小时轮流值班。通过组建起专业的供水抢险维修服务队,健全供水应急抢险预案,主动应对情况和问题,确保了供水设备、供水管网能在第一时间修复,真正让群众享受优质、高效的服务。三是发挥效益帮民安。在饮水安全项目投产前,农民户平挑水、找水50个工作日,工程建成后,农户可节省大量时间,用于务工或投入其他创收,户平年增收千元以上。而且饮上清洁卫生水后,减少了疾病发生,提高了妇女儿童的健康,降低了药费开支,经测算户平减少医药费200多元。用上安全水后,众多家庭添置了洗衣机、热水器,转变了生活观念,改变了脏、乱、差陋习,树立了文明卫生、健康向上的新风尚,助推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