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城郊乡党委、政府在文明城市建设工作中,始终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深刻汲取国卫复审经验教训,凝心聚力、精心组织,对标对点使劲、从细微之处发力,有力促进了文明城市建设各项工作向纵深推进。
硬件微提升。城郊乡共有老旧小区62个,农贸市场和临时生活服务区15个。针对城中村、生活服务区老旧、基础设施薄弱、经营秩序乱、消防设施不完备等问题,城郊乡认真梳理,点对点制定“硬件微提升”方案,进行打造提升。如沿江四组生活服务区建设于上世纪90年代,雨污管网、基础设施老化,群众盼望改善居住环境。乡党委、政府调研后,按照“谁受益、谁负担”原则,采取“乡上补一点、社区拿一点、群众筹一点”,共投入资金10万元,规范了摊位经营、小区停车,更换了小区窨井盖、清理了雨污管网,受到群众欢迎。今年以来,先后投入40余万元,改造老旧小区700余户燃气管道;投入42万元,增设消防栓和灭火器;投入50万元,规范经营秩序、提升垃圾转运、保洁能力,小区环境得到大大改变。
氛围微营造。针对文明城市建设宣传氛围不浓的问题,城郊乡按照两个测评体系的要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等静态指标查漏补缺,利用小区公示栏、背街小巷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绵阳市民公约等内容宣传。同时,把城中村历史沿革、社区好传统、好家风等上墙宣传,着力打造城中村“文化微景观”,“和风细雨、润物无声”,让精神文明根植群众心中,着力“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提升了群众知晓率和参与度。
共建微治理。在文明城市建设工作中,乡党委、政府注重教育引导群众、发挥群众自治能力并参与文明城市治理。一是开展群众互评文明户活动。按照“十星文明户”标准,由群众自评十星文明户38户,先进作榜样,用身边人、身边事来感染和带动群众向善向上向好。二是深入开展志愿者活动。组建志愿者服务队18支,注册志愿者达到4000余人,由社组党员干部带头,戴上志愿者“红袖标”,主动参与社区环境治理、秩序维护。
长效微机制。为持续巩固文明城市建设成果,城郊乡不断总结和完善长效机制。一是建立分工负责体系。根据职责分工,落实了文明城市建设九大行动方案,明确了牵头主抓领导和部门,落实了责任单位、责任人。二是建立联系领导督促指导机制。班子成员、中层部门负责联系村(居)文明城市建设的督促指导工作,每周开展下沉督导不少于2次,并将此项工作最终考核情况与班子成员绩效挂钩。三是建立定期通报机制。实行每周一通报,既通报新发现问题、又通报问题整改落实情况,对整改不到位、不落实的纳入年终考核,实行“评先选优”一票否决,确保整改到位、不反弹。(城郊乡)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